摘要: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渭源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乡野,创新举措深化文明创建,全面革除厚葬薄养、高额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积极传播文明理念,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文明之花”开遍渭河源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渭源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乡野,创新举措深化文明创建,全面革除厚葬薄养、高额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积极传播文明理念,大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文明之花”开遍渭河源头。
巧用“四类人员”,找准移风易俗“小切口”
大安乡紧盯对乡风文明有正面影响、红白事宜操盘熟练、群众信任度高的“总管”“媒人”“阴阳先生”、宗教教职人员等“四类人员”,通过推送宣传信息、集中谈话等方式,不断加强指导及管理,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倡导“一碗烩菜办丧事”、绿色殡葬,“四类人员”成为倡导移风易俗的“排头兵”“宣传员”。
“前段时间我们邻居老人去世,我首先向当事人讲解了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坚决不要大操大办,最终这场白事只用了三天,每位客人一碗牛肉面,实实在在减轻了当事人和亲朋邻里的负担。”红堡子村“总管”代表人员苏元林说。
大安乡巧用“四类人员”力量,在春节、七夕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前期召开恳谈会,分析研判各领域存在的陈规陋习,总结分享成效明显的经验做法,把“好邻居”的快乐故事、“零彩礼”的幸福生活、“一碗烩菜办丧事”的鲜活案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直击心灵且易于接受的“金点子”。
坚持“委员协商”,倡导新事新办“有面子”
锹峪镇围绕“治理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力求破除这一陈规陋习,让文明之花开遍田野阡陌。
锹峪镇积极组织下沉政协委员、镇政协委员工作站成员、村协商议事会成员等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各村开展调研。调研小组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高额彩礼的现状、成因及群众的看法和建议。
下沉政协委员积极参与高额彩礼治理工作,深入各村广泛宣传文明婚俗理念,发放倡议书500余份,举办“委员讲堂”6场次,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全镇党员干部签订《红白事操办承诺书》300余份,承诺本人及子女结婚时,严格遵守村规民约,不索要、不攀比高额彩礼,为群众树立了榜样。
同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通过完善11个村村规民约、举办“大学生集体升学礼”“新春茶话会”“村民院落会”,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倡树“诚、孝、俭、勤、和”文明新风。
大家纷纷表示,近年来全镇结婚彩礼金额平均下降了3万元,婚礼操办费用平均下降了1万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奏响“四部曲”,绘就乡风文明“新底色”
路园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文明理念,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奏响党建引领、制度约束、宣传引导、乡村自治“四部曲”,移风易俗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领航坐标”,13个村党支部陆续开展“深化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引导党员群众转变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各村逐渐形成了“党员带头践行、群众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
将移风易俗条款有效融入“一约四会”,推举乡贤、老党员、公道正派、有威望的长辈担任“四会”成员,健全“四会”规章制度和流程标准,彩礼“限高”、酒席“限量”,为群众行为树立“标尺”,“四会”成员成功化解3起与移风易俗相关的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了移风易俗从“口号里”落到“行动中”。
充分运用“道德银行”模式,通过“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兑奖品、以积分享优惠”的“换”“兑”“享”激励机制,为568户群众赋定积分4750分,弘扬社会新风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渭源县在218个行政村全覆盖高标准建成村级“道德银行”,选定各类优质经营主体94家,系统入驻超市、药店等各类经营主体14家,“道德银行”建设实现了积分卡由行政村单一兑换到凭“道德银行”卡在乡镇、县城选定优质经营主体购物享受折扣优惠的转变,通过奖品兑换和价格优惠,将群众“无形”的道德行为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价值体现。
(供稿:张雪梅 朱建会)
来源:陇上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