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城、华纳兄弟这三大好莱坞娱乐巨头,罕见地联手将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MiniMax推上被告席,核心指控直指后者旗下“海螺AI”应用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2025年9月16日,迪士尼、环球影城、华纳兄弟这三大好莱坞娱乐巨头,罕见地联手将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MiniMax推上被告席,核心指控直指后者旗下“海螺AI”应用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在这份充满针对性的诉讼声明中,好莱坞三巨头明确指出,“海螺AI”存在“公然违背美国版权法”的行为,其在推广宣传过程中,未经授权便生成并使用多个经典IP角色。
其中既包括《星球大战》中标志性的达斯·维达,也有《神偷奶爸》里家喻户晓的小黄人,还有《神奇女侠》这类承载DC宇宙核心价值的角色形象,这场跨界纠纷瞬间将MiniMax推向了舆论焦点。
MiniMax自2021年成立起就自带关注度,这家初创公司凭借在大模型领域的技术探索,迅速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最新一轮估值已突破40亿美元,并且已明确计划最早于2025年启动上市流程。
在技术层面,MiniMax并非毫无积累,其在混合专家模型(MoE)等前沿方向的研发成果,此前曾多次获得行业内的技术认可,一度被视为中国大模型赛道的潜力选手。
2024年4月,在OpenAI发布Sora模型、全球范围内掀起文本生成视频技术热潮后,MiniMax迅速跟进推出“海螺AI”。
这款应用很快凭借便捷的视频生成功能打开市场,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期间,连续两个月在全球AI产品榜的“出海总榜”与“视频生成”细分榜单中蝉联榜首,市场表现相当亮眼。
“海螺AI”甚至以“口袋里的好莱坞制片厂”自居,据其公开数据显示,截至诉讼爆发前,该应用已为全球创作者生成超过3.7亿条视频内容,用户活跃度与市场认可度可见一斑。
对于好莱坞三巨头而言,此次诉讼的立场十分明确:MiniMax开发“海螺AI”的核心目的是商业盈利,而该应用生成的内容与版权方拥有的IP作品高度相似,这种行为不仅会分流原IP的潜在用户,更会直接冲击这些经典IP长期积累的商业价值。
要知道,达斯·维达、小黄人等角色并非短期创作的产物,而是版权方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内容打磨、市场推广与用户沉淀才形成的“商业资产”,任何未经许可的商业性使用,都可能对其衍生授权、影视续作、周边产品等产业链环节造成实质性损害。
在类似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和解”往往是常见结局,但MiniMax此次的应对态度却让事件走向更趋复杂。
早在2025年8月,原告方律师就已向MiniMax发送正式函件,详细列出了“海螺AI”生成的约50个侵权角色(涵盖钢铁侠、死侍、《狮子王》主角等),并要求其限期整改。
然而,MiniMax既未就函件内容作出实质性回应,也未下架相关侵权内容,这种消极应对的态度不仅让版权方的不满加剧,也让外界对其合规意识与风险管控能力产生质疑。
对于正处于IPO关键节点的MiniMax来说,此次诉讼无疑是“雪上加霜”。
事实上,合规风险早已是悬在MiniMax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前其旗下AI陪聊软件Taikie的遭遇,就已暴露过类似问题。
Taikie曾在海外市场一度走红,通过会员订阅、充值“抽卡”解锁虚拟角色等模式实现商业变现,据2024年业内人士预测,该应用当年为MiniMax贡献的营收超过7000万美元,是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
但这款应用的核心玩法存在“擦边”与“成瘾性”倾向——用户可上传个人照片生成专属虚拟角色,并进行带有情感陪伴属性的互动,这类模式本身就面临监管政策与伦理规范的双重考验。
2024年11月,日本应用商店率先将Taikie下架,一个月后美国应用商店也跟进移除,这款曾风光一时的产品就此“戛然而止”。
而MiniMax在Taikie运营期间,未能有效对擦边内容进行引导与过滤,这种对合规风险的“被动应对”,与此次“海螺AI”的版权问题如出一辙,折射出公司在风险管控体系上的明显短板。
2025年6月,这家此前相对低调的公司特意举办“技术发布周”,集中推出五款AI产品,涵盖开源大模型、AI视频大模型、智能体、AI音色工具等多个领域,显然是希望向资本市场展示其“全栈AI能力”。
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产品并未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尤其是在C端市场,MiniMax始终未能复制Taikie的成功。
2023年9月,MiniMax推出Taikie的国内版“星野”,在保留情感陪伴核心玩法的基础上,优化了UI设计并增加了部分功能,但用户反响平平。
2025年9月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星野”在2025年8月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仅为100-500万,虽勉强跻身行业TOP10榜单第九位,但与豆包等头部C端AI应用相比,用户量级相差数个层级。而作为核心产品的“海螺AI”,甚至未能进入该榜单。
与此同时,MiniMax的B端业务也陷入发展困境。,更严重的是,公司核心团队的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B端业务的困境。2024年9月,MiniMax产品负责人张前川宣布淡出日常事务,仅担任产品顾问。
2025年3月,负责商业化的合伙人兼副总裁魏伟离职;同年7月,副总裁、战略投资负责人魏瀚曈也正式离开。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