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永通宝”简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2:25 1

摘要:随着教育的普及,哪怕我们不是历史专家,对中国的历朝历代也多少都会有点儿知识储备。但是,在钱币收藏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奇怪的铜钱——方孔圆钱没错,上面的文字是汉字也没错,就是文字的内容(年号)比较生僻,显得稀奇古怪。

随着教育的普及,哪怕我们不是历史专家,对中国的历朝历代也多少都会有点儿知识储备。但是,在钱币收藏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奇怪的铜钱——方孔圆钱没错,上面的文字是汉字也没错,就是文字的内容(年号)比较生僻,显得稀奇古怪。

不排除这些“年号”属于我们历史知识的盲点,但是,遇到这类铜钱,有很大的可能要考虑是不是外来钱币。

日本宽永通宝

我们今天要说的“宽永通宝”,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外来钱币,属于日本舶来品。宽永铜钱遍及我国城乡各地,东南沿海各省更为常见,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

中国是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开源地,日本是从学习模仿中国起步的,从钱币领域来讲,日本是最早效仿中国铸“方孔圆钱”的国家——早在和同元年(公元708年),日本就开始仿效中国唐朝的钱币形制,铸造发行了“和同开珎”方孔圆钱。如下图:

“和同开珎”铜钱

“宽永通宝”则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

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1625年)乙丑,水户田町的富商佐藤新助,向政府请铸宽永新钱,得到江户幕府和水户藩的许可,开始铸造发行,但是,这个时期的宽永通宝铸钱还不是正式的官钱,属于“私铸钱”的形式。

这时期铸造的宽永钱被称为“初铸钱”,又叫“二水永”,因为钱币上的“永”字看起来像是“二”和“水”字组合而成。钱币背面下部有文字“三”,应该是指铸造年份“宽永三年”。

宽永通宝二水永

佐藤新助在宽永钱铸造发行后不久病死,宽永铜钱的铸造随之一度断绝。

宽永12年(1635年),佐藤新助的儿子佐藤庄兵卫在宽永钱铸造中断九年后再次请求铸钱。宽永13年6月(1636年),幕府在江户桥场和近江坂本设立了钱座,重新开始铸造宽永通宝。

随后,水户藩、仙台藩、松本藩、三河吉田藩、高田藩、冈山藩、长州藩、冈藩等也得到幕府的许可,设立了钱座铸造宽永钱。这个时期铸造的宽永通宝属于“公铸钱”,钱币背面有文字“十三”。

宽永14年(1637年),由于铜钱和银子的兑换价格下跌,宽永17年8月(1640年)各钱座暂时停止铸造宽永钱。直到承应和明历年间,铜钱行情再次高涨,各钱座才重新恢复铸钱。此后日本在各个时期都有铸造过宽永通宝,断断续续,绵延长达二百余年。

宽永通宝品类繁多,不下千余种,而且存世数量极大,不但是日本人使用的主要通行货币,也随着长期的中日贸易及交往,不断流入我国,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

宽永通宝

我国明代钱币制度不是很完善,纸钞、银、铜钱混合并行,属于“银铜复本位”制,大额交易用银两,小额交易用铜钱,纸钞名存实亡。但因为铜的缺乏,铜钱严重不足,于是明王朝便允许唐、宋旧铜钱继续使用,在实际使用中侧重于货币的重量和成色,对钱币的形制反而不是太认真,用一句不太严谨的话形容就是“是银子是铜钱就行”。

从铜钱方面来看,官方管理宽疏,民间实际流通的钱自然就很复杂——有官铸钱,有私铸钱,也有周边附属邻国的钱币,比如越南的“景兴通宝”,朝鲜的“常平通宝”,再比如日本的“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中,自宽永十三年至万治2年(1659年)之前铸造的称为“古宽永”,之后有一段时间没有铸造,宽文8年(1668年)以后铸造的被称为“新宽永”。古宽永和新宽永的制法不同,钱上文字的字体也有明显的不同。

古宽永铜钱的特点是“宝”字末二三笔相连,被称为“连足宝”。

根据钱币铸造时的地点以及钱币上文字图案的特点,古宽永钱可分多个类别,如浅草钱(在江户浅草桥场的钱座铸造)、坂本钱(在近江坂本铸造。“永”字的左半部带草书)、水户钱(常陆水户铸造)、吉田钱(三河吉田铸造)、松本钱(信浓松本铸造,“宝”字仰望,被称为“斜宝”)、“志津磨大字(字形大且与外廓相连)”、“鱼尾宝(宝字最末两笔从中间向左右弯曲分开,形若鱼尾)”、“长尾宽(大字且尾笔向上至宽字的最顶部)”等等等。

宽永通宝坂本钱

“新宽永”钱的特点是“宝”字末二三笔分开,被称为“分足宝”。

新宽永钱发行的版本更是纷繁复杂,难以详计。光背最为常见,另有背面有文字的(如背“文”、背“元”)、星点(背面有星点)、纪年(如“宽文”、“天和”等)、纪数(背“十六”较少见)、纪地(如“兰四钱”)等。

宽永钱背面刻有水波形的为4文钱,没有刻印的为1文通用。

宽永通宝背水波纹

由于铸造能力的原因,日本历史上也曾长期使用中国铜钱。但到了宽文年间,宽永通宝几乎完全驱逐了以中国“永乐通宝”为首的渡来钱,实现了日本货币的“纯国产化”。

宽文8年5月(1668年),在江户龟户发行的宽永通宝,据说是用京都方广寺的大佛融化铸造而成,俗称“大佛钱”。另外,因为背面铸有“文”字,所以也被称为“文钱”。据推测是与钱正面的“宽”字合为“宽文”,表示宽文年间铸造。这个时期发行的宽永铜钱是非常优质的。

宽永通宝背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铜钱的不足也开始变得明显,担任幕府财政官员的荻原重秀(1658~1713)决定减少铜钱的重量,此时及后续一段时期发行的钱币,主要使用伊予立川铜山(别子铜山)产的铜,品质恶劣,直到正德4年(1714年),才重归优良。

宽永通宝荻原轻质钱

新宽永通宝的材质,多为铜质,少见金银铅锡等其他材质。元文4年(1738年),由于材料铜的供给不足等原因,江户深川十万坪、仙台石卷、江户本所押上等钱座开始大量铸造铁质1文“宽永通宝”。到了万延元年(1860年)左右,又铸造发行了铁制4文钱。

宽永通宝铁钱

铁钱也被称为“锅钱”,制作粗劣,质量较差,如今保存下来的宽永铁钱,多数锈蚀严重,很少有字口清晰的。

明和5年(1768年),日本开始铸造黄铜制的宽永通宝4文钱。

自“宽永”二年开始铸造,到1867年德川幕府灭亡后废止,宽永通宝的铸造发行长达242年之久。铜或黄铜制的宽永通宝,作为货币的效力在明治维新以后仍旧被认可,到昭和28年(1953年)末为止,黄铜制宽永4文钱(作为2厘)、铜制1文钱(作为1厘)在法律上仍旧可以流通使用。

来源:清溪纸币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