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你到过芒砀山,就会被那里的大汉遗风所感染,芒砀主峰上高耸的刘邦塑像,威风凜凛,战袍飘逸,手按宝剑,横扫千里,气势如虹;工程浩大,雄伟壮观的梁孝王墓群,横亘山体间,尤如人间宫殿;规模可观的汉高祖庙、汉礼制遗址,让人想像到当年的气势恢宏,尤其是神秘莫测的高祖斩
刘邦斩蛇处考
陈萃元
只要你到过芒砀山,就会被那里的大汉遗风所感染,芒砀主峰上高耸的刘邦塑像,威风凜凛,战袍飘逸,手按宝剑,横扫千里,气势如虹;工程浩大,雄伟壮观的梁孝王墓群,横亘山体间,尤如人间宫殿;规模可观的汉高祖庙、汉礼制遗址,让人想像到当年的气势恢宏,尤其是神秘莫测的高祖斩蛇碑,更让人崇拜仰慕。几十年前,斩蛇碑上晚间有人影的传说,惊为天下奇观,我还专门晚间看了一回,其实只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碑体凹凸不平留下的阴影,并无神秘可言,当地人造势而已。芒砀山俨然成了汉室开基之地,声名鹊起,远播八方。
汉高祖斩蛇之处是在芒砀山吗?当然不是,它究竟在哪里?让我们看看历代典籍是怎样记载的吧。
《史记》: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高祖被酒,夜经泽中……,乃前,拔剑击斩蛇。
《汉书》: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乃前,拔剑斩蛇。
《前汉书》: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夜行经丰西泽中,有蛇挡道,拔剑斩之。遂过,后人至者,见一老妪哭蛇曰:此白帝子也,向赤帝子遇而杀之。
《后汉书》:丰西有大泽,高祖斩白蛇于此,在枌榆亭(这里有误,丰西泽在县城西,而枌榆亭在县城西北)。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所著):泡水所出,又径丰西泽,谓之丰水。《汉书》称高祖送徒丽山,徒多亡,到丰西泽,有大蛇当径,放剑斩之,此即汉高祖斩蛇处也。
《括地志》(唐代魏王李子泰主编):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也。
《元和郡县图志》(唐代李吉甫撰):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汉旧县,属沛郡,战国时属梁,后汉属沛国,晋同,宋改属北济阴郡,北齐改郡为永昌,以县属焉,隋改属徐州。丰西泽,在县西一十五里,汉高祖斩白蛇於此。
《庆湖遗老诗集》(宋时贺铸著):余得戏马台、斩蛇泽、歌风台三题,即赋焉。戏马台在郡城之南,斩蛇泽在丰西二十里,歌风台在沛县郭中。
《太平环宇记》(北宋地理总志,乐史编):丰西泽:即高祖斩白蛇之所。厌气台,在县城中……大泽,在县北六里。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既而季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
《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编,地理总志):丰县,泗水郡沛县之丰邑,汉高帝生于此,后以为县,属沛郡,后汉晋属沛国,隋属彭城郡,唐属徐州,大泽在西,高帝斩白蛇于此。
《记纂渊海》(南宋浙江金华人潘自牧编):大泽在丰县东,即汉高祖微时隐居处。厌气台,秦始皇所筑。斩蛇沟在丰县西,汉高祖斩蛇处(此处不确,把丰西泽和斩蛇沟割裂开来)。
《明一统志》(明重臣李贤、彭时奉英宗之命所编):斩蛇沟,在丰县西二十里,汉高祖斩白蛇于此。
《读史方舆纪要》(清顺治、康熙时无锡人顾祖禹所著):丰水在县城北,亦曰泡河,自单县流入境,东入沛县界。明嘉靖中,为河流荡决,故址仅存……,汉高为亭长时,送徒骊山,到丰西泽中止饮,解纵所送徒处也。又有大泽,在县北六十里,县西二十里又有斩蛇沟,俱汉高遗迹处。
从汉代直至明清,典籍文献众口一词,汉高祖刘邦斩蛇处在丰西泽,是确定无疑的,丰西泽即丰县城西的沼泽中,沼泽之地才是大蛇栖息之地,这符合自然常情。那么斩蛇处是怎样去了芒砀山呢?大概有两点诱因。
一是把《史记》中提到的丰西泽和芒砀山混为一处。
且看《史记.高祖本纪》的一段原文:“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如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仅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人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从文中看出,司马迁先交待高祖斩蛇于丰西泽,后交待隐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而芒砀人只讲芒砀山石间,而不讲丰西泽,是概念混淆缺失、移花接木?还是有意为之?乾隆年间进士,江苏镇江人程穆衡,在他编撰的《水浒传注略》中明确指出:汉高祖斩蛇起义之处,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送徒郦山,到丰西泽中,有大蛇当径,后又云,隐于芒砀山泽中间,上常有云气。两事本不相蒙,后人乃误合为一处。以作者之精博,夫岂不知?而非作此语者,殆为今之志地理者解嘲也。
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元明小说的错误诱导。
《三国志通俗演义》:承曰:“高皇帝起自泗上亭长,提三尺剑,乃斩白蛇于芒砀山中,起义兵而纵横四海,三载亡秦,五年灭楚,成四百年大汉天下,立万世之基业。”
《汇评三国志演义》:汉末气运之衰,无甚于此。后人有诗叹之曰:
血流芒砀白蛇亡,
赤帜纵横游四方。
秦鹿逐翻兴社稷,
楚骓推倒立封疆。
天子懦弱奸邪起,
气色雕零盗贼狂。
看到两京遭难处,
铁人无泪也牺惶。
《水浒忠义志传》更为离谱,竟把芒砀山移到沛县境内。传曰:忽一日,有旱地忽律朱贵上山报说:“徐州沛县芒砀山中新有一伙强人,聚集着三千人马,为头一个先生,姓樊,名瑞,绰号混世魔王,能呼风喚雨,用兵如神。手下两个副将,一个姓项,名充,绰号八臂那吒,能使一面团牌,牌上插飞刀二十四把,手中仗一条铁标枪。又有一个姓李,名䘱,绰号飞天大圣,也使一面团牌,牌上插标枪二十四根,手中使一口宝剑。这三个结为兄弟,占住芒砀山,打家劫舍。三个商量了,要来吞并俺梁山大寨。小弟听得说,不得不报。”……当下史进点起本部人马,与同朱武、陈达、杨春,都披挂了,来辞宋江下山,把船渡过金沙滩,上路经奔芒砀山来,三日之内,早望见那座山,乃是昔日汉高祖斩蛇起义之处。
以上只是小说演义,而非写实,岂能为凭,所以芒砀高祖斩蛇处,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沾风绰影,张冠李戴。
所谓高祖斩蛇碑的灵光幻影,是芒砀人把平常的自然现象幻化成天人感应,高祖灵魂再现,无非是渲染气氛,以取得高祖斩蛇处的真实性、合理性,扩大宣传效应。
永城芒砀山的斩蛇碑究竟最早立于何时?当地的介绍资料说,立于汉文帝时,和庙同时共建,汉文帝建高祖庙,是有记载的,遗迹尚存,但二00六年发掘时证明,发掘中并无斩蛇碑的建筑,典籍中也无碑的记载。据推断,应建于明代,受元末明初小说演义影响,借势而立,有资料显示,明隆庆五年,左思明任永城知县时,见汉高祖庙己残破不堪,遂筹资修庙、立碑。现碑为复制明朝石碑。
即使高祖碑为文帝时所立,也完全不能证明斩蛇之处在芒砀山,斩蛇碑异地可立碑纪念,但不能冠以“斩蛇处”,而只能说“斩蛇纪念碑”。如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都有“诸葛亮躬耕处”,很显然,河南的理由不充分,因为没有其它景点相匹配。如沛县也有周勃墓,但真墓肯定是在西安,因按当时的礼葬制度,周勃死后必须陪葬皇陵。类似情况,全国各地比比皆是。
徐州市应规划建立斩蛇碑殿等纪念建筑。地标可毫无悬念的确定为丰县三十里高庙村。建好后可与金刘寨刘邦塑像遥相呼应,两者相距仅十五公里,并不遥远。筹建这些建筑,并不为争夺旅游资源,而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找回丰县父老乡亲的心理平衡,拔乱反正,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来源:江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