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价比神话到信任危机:Rokid Glasses的“三重考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5:41 1

摘要:曾几何时,Rokid Glasses以2499元的“真香”价位亮相,点燃了AI眼镜市场的第一把火。然而,正式发售却悄然涨到3299元,宛如一记闷棍打在一众早期用户的信任上。

曾几何时,Rokid Glasses以2499元的“真香”价位亮相,点燃了AI眼镜市场的第一把火。然而,正式发售却悄然涨到3299元,宛如一记闷棍打在一众早期用户的信任上。

这不是简单的涨价,而是一次从信任积累到信任透支的商业操作。从“性价比神话”到“价格背刺”,再到“发货争议”和“沟通失控”,Rokid Glasses的走红背后,藏着一连串让用户心凉的细节。

2499元,这是Rokid一开始给出的发布价格,也是无数用户下单的理由。但到了正式发售,价格直接上涨800元,来到3299元。这波操作让不少参与预约的用户直呼“被套路”。

从传播效果来看,2499元的价格起到了极强的市场引流作用。不少用户在搜索引擎里仍能看到这个“低价”,Rokid借此牢牢占领了性价比的用户认知。但当真正打开电商平台,才发现价格早已变了样。

更扎心的是,一些参与9.9元预约的用户在天猫发起投诉,平台判定Rokid“承诺未履约”,给予扣分处理。工商投诉虽未定性为欺诈,但不少消费者已心生不满。

本质上,这是一次典型的“市场前奏定价”策略:用低价打响声量、锁定用户心智,再凭热度涨价收割。从商业角度说得通,但从用户感受来说,确实像是“先骗感情,再谈利益”。

除了价格争议,Rokid在发货节奏上的操作也让用户颇有怨言。

早期宣传中,Rokid承诺“Q2发售”,但具体到时间节点却始终模糊。6月下旬开始,小范围发货启动,杭州等地的首批用户收到设备。但直到7月中旬,大量F码用户仍未收到货,纷纷在社群中表达不满。

发货承诺的“技术合规”与用户感知的“情绪违约”,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尤其是在缺乏透明进度反馈的情况下,等待成了一场“信息黑箱”。

更复杂的是,Rokid采用了F码、9.9元、1元等多种预约机制,原本意在精细化运营,最终却演变成“谁先发货”的混战。多个用户群体之间的质疑与指责,让整个预售流程失控。

创始人祝铭明后来坦言:“F码从共创机制变成了调货机制。”这无疑坐实了用户的质疑:所谓的“优先权”更像是内部的资源调配工具,而不是用户权益保障。

不仅在国内,Rokid在海外市场也遭遇信任危机。

在Kickstarter众筹中,部分用户收到UPS清关电话才发现被收取高达250美元的额外费用,其中包括未提前说明的关税和处理费。而Rokid在申报时将货值标注为100美元,却未与用户提前沟通,导致税费大幅上浮。

更严重的是,部分用户连发货通知都未收到,直到UPS通知才知货已在途中。这种低沟通密度的处理方式,让众多支持者感到“被抛弃”。

在海外众筹平台,早期支持者往往是品牌最核心的信任基石。一旦失去这部分群体的口碑,想再翻盘将变得异常艰难。

正如一位老用户所言:“Rokid已经不是早期项目了,却还在用早期项目的方式运营。”这句评价,说出了很多人的失望。

Rokid Glasses无疑是一款现象级产品:轻巧的设计、丰富的功能、AI与AR的融合,都让人眼前一亮。但一款产品的成功,不止于功能兑现,更在于信任兑现。

从价格跳涨,到发货延期,再到海外沟通失效,Rokid在短时间内消耗了太多用户耐心。它的失败不在于产品,而在于节奏、策略与沟通的多重失误。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打造爆款也许不难,难的是在爆款之后,依然守得住初心与口碑。

一家创业10年的公司,不应该只做一次性设备,更应该成为一个长期被用户信任的品牌。这场信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来源:球哥开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