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场景,AI才有未来:三个边界,一条落地心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5:36 1

摘要:在AI火热的当下,很多产品团队都在忙着“上AI”。老板催、用户看、投资人问,“你们产品AI了没?”但真正能落地、能跑起来的AI项目,寥寥无几。

在AI火热的当下,很多产品团队都在忙着“上AI”。老板催、用户看、投资人问,“你们产品AI了没?”但真正能落地、能跑起来的AI项目,寥寥无几。

为什么?大多数AI项目败在了第一步——场景选错了。

我们在集团内部参与了上百个AI项目,从搜索助手到智能客服,从营销内容到政务咨询,见过太多“PPT里光鲜、上线后无声”的案例,也见过不起眼的“小功能”带来千万级业务增量。背后的分水岭,往往就是:场景选得对不对。

这篇文章,我们不讲空洞理论,只讲一套实践中反复验证的“三边界”心法:体验边界、数据边界、模型边界

很多人一上来就问:“这个功能AI能不能做?”这是最低优先级的问题。真正要紧的,是这个场景有没有真实痛点、能不能带来可衡量的价值提升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有团队想做一个“智能理财助手”,根据用户的支付记录来给理财建议。听起来是不是很“AI”?但真实情况是:

用户根本不想在支付App里被提醒“你月初花多了,别乱买了”;数据不完整,支付宝看到的只是用户部分消费;提醒太“贴心”,反而让人反感。

这就是典型的伪需求。

反观那些不起眼的场景,比如“小店语音播报营销文案”,或者“碰一碰支付时的AI客服”,虽然听起来不性感,但都是高频、刚需、痛点明确的场景,带来的体验提升肉眼可见。

一个判断场景价值的简单公式:

综合效能 = 效率提升 × 准确率

比如一个原本人工处理要1小时的文案,AI 1分钟搞定,效率提升60倍。如果生成的内容还能保持70%以上的点击率,那就是妥妥的效益增长。

但如果准确率低、内容没人看,那AI只是高效地产生垃圾。

所以,选场景的第一步,不是看AI能做什么,而是看用户真的需要什么

体验确定后,能不能做,还得看有没有数据,数据好不好。

我们总结出一个判断数据质量的“四要素”:

结构化:能不能被模型理解和处理;权威性:数据来源是否可靠;真实性:是否反映了真实业务;持续性:能不能不断更新和补充。

很多项目失败,不是因为模型不行,而是因为数据是“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

更进一步,好的AI产品,不只是“用数据”,而是“造数据”

比如:

水印相机,看似简单,却为工地、维修等场景积累了大量带标签的真实图像,AI就能识别“戴没戴安全帽”;电子工牌,把原本难以数字化的销售对话,变成了AI训练的宝贵素材。

一个真正有战略价值的AI场景,一定能带来新的、独有的数据流。

最后才是模型层面。

AI模型不是万能的。你得知道它擅长什么、做不到什么,别做“高射炮打蚊子”的事。

模型关键能力包括:

指令遵循:能不能按你说的来,不跑偏;工具调用:能不能配合外部系统,比如调接口、调用数据库;推理与规划:能不能完成复杂的多步任务;多轮对话与上下文理解:能不能记住“上文说了啥”。

更重要的是:不是模型的边界限制了你,是你的认知限制了产品。

现在的产品经理,不能只提需求交给算法团队。最优秀的PM,已经开始自己上手做Agent,调模型,跑prompt,测效果。

AI产品不是“想象力”的游戏,而是“认知力”的博弈。你能不能把业务问题,拆成AI能理解的任务?能不能根据数据和模型能力,设计出合理的实现路径?

AI产品选场景,最怕“想当然”。我们总结出一套“三问法”,避坑保命,供大家参考:

有没有真实痛点? 是用户每天都在做的事吗? 是重复、标准化的流程吗?有没有可用数据? 数据结构化吗?真实可靠吗? 能不能通过这个产品采集更多高质量数据?模型能不能胜任? 模型能力匹配吗? 实现难度和成本是否合理?

别被“AI”两个字冲昏了头。真正能跑出来的AI产品,一定是体验扎实、数据可靠、模型合适的三者结合体。

选对场景,AI才能真正落地;选错方向,越智能越无用。

来源:球哥开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