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东在时隔18年后再次举办线下品酒会。活动现场刘强东现身,并在镜头前亲自下厨,炒了一道宿迁家乡菜“黄狗猪头肉”。这场直播不仅成为当天热搜,也让本就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餐饮行业再添新火。
京东在时隔18年后再次举办线下品酒会。活动现场刘强东现身,并在镜头前亲自下厨,炒了一道宿迁家乡菜“黄狗猪头肉”。这场直播不仅成为当天热搜,也让本就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餐饮行业再添新火。
而这股火早在几天前就已经燃起,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此言一出引发网友共鸣。事件发酵后西贝遭遇严重舆论危机,品牌形象受到冲击。
一边是西贝的信誉危机,一边是刘强东的下厨秀,“东贝”这个词由此被网友频繁提起。
“西贝炒不了的菜,就让‘东贝’来。”这是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打出的口号。大量留言希望刘强东成立一家新餐饮品牌,用现炒、透明、有诚意的模式,替代西贝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
刘强东曾在大学期间开过餐馆,也一直强调重情重义。他给快递员交社保、给员工涨薪、支持老家发展,这些行为让他在公众中拥有较强的信誉基础。于是在西贝风波中,公众将理想餐饮的想象寄托在他身上。但问题在于餐饮行业远比想象中复杂。
刘强东真会开“东贝”?现实生活中估计很难看到顺理成章的“东贝”。
京东本地生活业务中,虽然上线了外卖服务,但还没有在“到店餐饮”领域形成支点。相比之下美团有大众点评,阿里有刚出的高德扫街榜,而京东的到店业务仍属空白。有观点认为刘强东若成立“东贝”,正好填补这一短板。
但问题是餐饮比外卖更重、更难盈利。2025年上半年,北京共有3522家规上餐饮企业,合计利润仅1.88亿元,利润同比下降67%。这意味着餐饮早已告别高利润的时代了。相比于京东外卖上线数月就亏损超过100亿元的现实,堂食餐饮的风险更大。
刘强东本人也早在2024年明确表示,京东所有业务必须围绕供应链展开。餐饮堂食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与京东当前的战略目标并不一样。
刘强东在直播中提出,“希望25元就能吃到米其林三星级厨师做的外卖”。这句话被不少网友视为餐饮行业新标准。但问题是这样的标准放到堂食门店中,是否现实?
在成本层面,现炒意味着人力、厨房空间、食材损耗都要上升;低价则直接压缩利润空间;卫生更需要标准化流程保障。这三者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几乎不可能同时满足。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餐饮巨头,也依赖标准化与中央厨房支持。即使刘强东愿意为爱发电,建立一个理想化的“东贝”,它也难以规模化,更别提长期运营。
西贝的舆论危机,不全是因为预制菜,而在于它没有跟上社会对知情权的要求。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无法接受不清不楚的销售方式。
而预制菜等于化学品的舆论,也是一种误解。按照食品工业发展规律,标准化、预加工、冷链配送是不可逆的趋势。真正需要讨论的,是预制菜是否安全、是否卫生、是否明示,不是简单地否定它的存在。
“东贝”未出现,却成了舆论中的一种理想。它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不是因为它真实存在,而是因为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好的环境中,渴望出现一个更讲良心的品牌。
但在现实中,任何想要做大做强的餐饮品牌,都绕不开标准化、成本控制和效率优先。如果不能面对这些产业规律,就算真的出了“东贝”,也可能在短暂的热度后走向西贝的同样困局。
餐饮行业要解决的,不是去追逐另一个“东贝”,而是如何让预制菜更加透明,让消费者更加安心。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