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冬时节的早晨,常常有迷雾出没。雾的来去悄无声息、神秘莫测,却是秋冬时节舞台的重要角色。
冷空气带来的不仅仅是降温
还有如仙境般的美景
秋冬时节的早晨,常常有迷雾出没。雾的来去悄无声息、神秘莫测,却是秋冬时节舞台的重要角色。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零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空气容纳的水汽是有限度的,当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也就饱和了。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容纳的水汽多少也与气温高低有关。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反之则越少。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几种常见雾的类型
雾是千变万化,纷繁复杂,雾到底有哪几种类型呢?
因为形成的原因不同,雾也分很多种,像是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等。
谁是雾?谁是霾?
01
从污染角度区分
霾≈空气污染,雾≠空气污染。
02
从能见度角度区分
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就是雾;
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的,称为轻雾或霾;
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
雾的厚度一般只有几十米至几百米,霾则有1千米~3千米。
03
从颜色区分
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霾则是黄色、橙灰色;但是霾则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
雾的影响与危害
No.1 雾对交通的影响与危害
雾会使能见度降低,对交通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高速公路车辆行驶和机场飞机起降的影响最大。大雾天气常常导致许多地方高速公路封闭和机场航班延误。
No.2 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
雾天,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后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而且,一些有害物质与水汽结合,毒性会变得更大。因此,雾天空气的污染比平时要严重得多。
No.3 雾对电力设施的影响与危害
有浓雾时,由于空气湿度大,容易引起雾闪,雾闪也称污闪。雾闪会引起电气设备、输电线路短路、跳闸等故障,造成电网断电,影响工农业和其他各行各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电,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No.4 雾对通信的影响与危害
大雾还影响微波及卫星通信,使其信号锐减、杂音增大,通信质量下降。
唯美的迷雾
尽管大雾给大家生活带来了不方便,却也是大自然中独特的风景线,如果没有雾这种天气现象,我们将无法看到庐山壮观的云海美景,也无法陶醉在婺源清晨朦胧的薄雾中。
霜和霜冻有何区别
霜是指水汽凝华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的白色冰晶或由露滴冻结而成的冰珠,在寒冷晴朗微风的夜晚,它最容易形成。
霜冻和霜有着本质的区别。霜冻是白天气温高于0 ℃,夜间气温短时间内降至0 ℃以下导致的低温危害现象,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有霜出现时常常伴有霜冻,但并不代表一定出现。
更通俗一点地说,霜和农作物是好朋友,可以愉快玩耍,而霜冻则一心想要“搞垮”农作物,努力将其“置于死地”。
霜冻,尤其是早霜冻(或初霜冻)和晚霜冻(或终霜冻)对农作物威胁较大。在我国,东北、内蒙古、新疆、华北、西北中东部等地会在秋季迎来初霜冻,而在四川盆地和南岭以南地区,初霜冻常常发生在冬季。
发生的时间?
在东北地区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受冷空气影响较早,初霜冻出现的时间也最早,一般出现在9月中下旬,其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还要更早一些。随着冷空气的逐渐侵入,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地区东北部、新疆中部和东南部一般在10月上中旬出现初霜冻。而华北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出现初霜冻一般要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对水稻的影响?
霜冻能使水稻受害,主要是由于0℃以下的低温使水稻细胞间隙的水形成了冰晶,并且冰晶不断地吸收细胞的自由水使冰晶逐渐增大,这就使细胞内水分减少而导致细胞质脱水,使细胞质胶体物质发生凝固和细胞枯萎。在冰晶形成和增大的过程中,对细胞也产生机械压力而导致机械损伤。如果霜冻较轻,水稻还没有死亡,霜冻过后温度逐渐上升,细胞慢慢解冻,还可以恢复生命活动。
因此要科学排水。水稻黄熟初期开始排水,洼地适当早排,漏水地适当晚排,促进水稻安全成熟。
积温和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农业防霜冻措施及原因
1
早春灌水
果树萌动前。用大水灌园,可显著降低白天地温,延迟发芽开花,从而避免早春的倒春寒对幼苗组织的冻害
2
霜前灌水
低温来临前3-5天灌水,防效最好。霜前灌水,晚上水温比土温高,水可使土壤增加大量的热量。灌水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加土壤的热容量,使土壤降温慢,土壤温度不会下降很快,二是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保护地面热量
3
烟熏
果树萌动后注意天气预报,寒潮来临前夜,用烟雾较大、略潮湿一点的柴草麦秸、残枝落叶、锯末等为原料,或用防霜烟雾剂进行烟熏。这些烟雾能够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而烟雾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
4
喷水法
其方法是在霜冻来临前一小时,利用喷灌设备对植物不断喷水。喷水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减小温差。
5
遮盖法
就是利用稻草,麦秸,杂草等覆盖植物,既可以防止外围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气温1-2℃
6
扰动法
在夜间局部地区出现辐射冷却,地面温度低,而距离地面10-20米高度高气温高时的气象条件叫做逆温,这时也常常出现霜冻,人们常常开动大的风扇吹风扰动使上暖下冷的空气混合,提高地面温度进行防霜冻
7
施肥法
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出热量,提高土温。入冬后可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显的防冻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应在霜冻来临前3-4天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将树木、果树的树干刷白,以减少散热
参考资料:
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与宣传中心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