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分钟破十万,半小时冲到几百万,罗永浩直播那晚,我手机震个不停。
十分钟破十万,半小时冲到几百万,罗永浩直播那晚,我手机震个不停。
屏幕里,他挂着“不反对预制菜,要透明化”的背景板,嘴还没热乎,弹幕已经把“西贝预制菜”顶上墙。
热闹是真热闹,可我更在意另一件小事——他把“透明”这词抢走了,谁反应慢半拍,舆论就不等人。
镜头往回倒两年。
我在西贝点过一条海鲈鱼,外表体面,入口规整,鲜味的后劲却像被人按了暂停。
那时只当厨师火候轻了点。
这两天看直播,他念配料表: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保质期18个月,我才明白当年那口“乖巧得过分”的口感从哪来。
生可以是冻的,鲜得让舌头信服才算数。
再切到记者实探西贝后厨。
厨师说鱼冻过并腌制;外卖用“速冻油炸茄子”能直接上灶;冻库的羊前腿写着24个月,虾仁12个月,连西兰花都标了24个月;肉夹馍的肉馅归在熟肉制品。
都合法合规?
大概率没问题。
可堂食这端,消费者不是在做食品工艺考试题,大家只想在菜单上读懂“你到底给我端了什么”。
换个通道听行业的声带。
中央厨房是连锁餐饮的底盘,控风险、拼人效,全靠它。
没有这套链路,再大的品牌也扛不住客流波动与食品安全的高压线。
问题不在“有没有预制”,在“你怎么告知”。
一句“我们没有预制菜”,配合一排长保质期的原料标签,信息互相顶牛,顾客心里那根弦立马绷住。
把这场舆论当成比赛看更直观。
罗永浩打的是抢开局的高位逼抢——先占“堂食明示”的口号,再用“罗永浩直播”“剖析原料”带节奏,球权握在手里;西贝选择开放后厨,想以“术语守城”,强调“预处理≠整菜复热”。
一边情绪汹涌,一边解释工艺,两条轨道平行前进,谁都没法让对方改道。
落到餐桌上,心理账才是真账。
消费者愿意为“烟火气”付溢价,那是锅边那声“滋啦”、是师傅手腕的弧线。
你用半成品没错,你不说清楚就闹心。
老乡鸡早就把“现做/半预制/复热”三档标得明明白白,至少让人买单时心里有数。
这套“堂食明示”,不是道德秀,是生意的防撞梁。
数据得上场,不然全是嗓门。
把“透明门店”设为实验组,“常规门店”做对照,连跑三个月,抓复购率、退菜率、客诉关键词,看“透明”能不能提升口碑和二次消费。
线上也能测:点餐页加上“原料冷冻/是否复热/主要配料”三行提示,跳失率、加购率、客诉变化,一眼见分晓。
吵定义不如跑AB,这才是餐饮业的“预制菜标准”版本更新。
再说监管的节奏。
国家层面正推预制菜标准,地方试点把“堂食标识”纳入规则,江湖从口水仗切到执法表,迟早的事。
谁先把配料表、加工路径、溯源码挂上墙,谁就提前适应未来考试。
把“记者实探西贝后厨”的尴尬场面换成“扫码即知”的日常,情绪自然降温。
细节得更细。
菜单不只是菜名和价格,建议加四个点:处理等级(现炒/半预制/复热)、核心原料是否冷冻、加工环节是否复热、主要配料是否含常用水分保持剂。
别怕显得“专业”,顾客看得懂,也愿意为清楚买单。
价格带随之分层,现炒贵点不丢人,半预制便宜点更好卖,复热走性价比,定位清晰,舆论才不会把所有锅都扣在“预制菜”三个字上。
情绪层面也有门道。
消费者不是“反预制”,更像“反伪装”。
你坦白,他能包容;你绕弯,立刻多想。
把话说直,把“西贝预制菜”“西兰花保质期两年”这类敏感词从热搜搬进菜单,反而能化解“关键词杀伤”。
这事像球场越位线,画清楚,前锋脚下就不颤。
说回罗永浩。
直播那晚,他也承认自己带货卖过预制,关键在明示。
这句是要害,不是退路。
如果真想推动行业升级,不妨把“堂食明示倡议”做成可落地的工具包:模板菜单、标识图例、溯源二维码、培训手册,一套拿走即用。
与其反复靠“罗永浩直播刷屏”,不如把工具交给所有门店,做成行业的“开源项目”。
我愿意把这事儿再拉回一次餐桌。
你愿意为透明多付几块吗?
你能接受半预制的菜,但希望便宜点?
还是更愿意掏钱买现炒的人情味?
留言告诉我,别客气。
顺手说说你所在城市的堂食:菜单上有没有“堂食明示”,配料表好不好找,配图是不是糊成一团。
我们把“关键词”落地成体验,把“食品安全”“中央厨房”“配料表”这些专业词,变成你我点单时的笃定。
最后留个小愿望。
下一次“记者实探西贝后厨”,希望镜头里的重点不是冷库的数字,而是点餐页那几行朴素的字:原料冷冻、半预制、复热、价格分层。
到那时,“西贝预制菜”也许就不再是个流量陷阱,而是普通到有点无聊的合规动作。
你说呢,真把这几行字写上去,今天这场热闹还会闹得起来吗?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