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他的妻子布丽吉特一纸诉状,将美国网红告上了法庭,这个跨国“热闹”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
法国总统马克龙和他的妻子布丽吉特一纸诉状,将美国网红告上了法庭,这个跨国“热闹”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
说起来这场官司的核心问题,就更加离谱了——布丽吉特·马克龙是不是女性?
最早的传言可以追溯到2021年,当时在法国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些阴谋论,说布丽吉特其实是男性,但当时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最初只在小圈子里流传,没人当真。
直到美国网红坎迪斯·欧文斯盯上了这个“素材”,她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这些谣言,并不断加料。
2024年她干脆开了一个播客节目,名字就叫《成为布丽吉特》,专门用来讲述和放大这些没有根据的说法。
她不仅在节目中反复宣称“布丽吉特其实是男性”,还公开说愿意“用职业声誉打赌”,甚至之后还开始销售印着“让·米歇尔”(她编造的布丽吉特“原名”)字样的T恤、马克杯等商品。
让人费解的是,三周时间内这些商品全部售罄,她的广告收入也因此上涨了40%。
欧文斯把一场不负责任的造谣,变成了流量和收入的来源。
面对这种公开造谣,马克龙夫妇不愿意保持沉默。
他们最早选择在法国提起诉讼,目标是那些最先在法国网络上传播谣言的个人和网站。
在一审中倒是胜诉了,法院认定这些言论已经构成对布丽吉特名誉的侵害。
但到了二审,法国上诉法院却以“言论自由”为由驳回了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公众人物必须承受更高的舆论关注度,这让案件陷入僵局。
而与此同时欧文斯的节目热度不减,甚至因为法国的判决反转,更加肆无忌惮。
法国法院无法继续追责,谣言却越传越广,布丽吉特夫妇决定直接在美国起诉欧文斯。
于是7月23日他们在纽约法院提起诉讼,共列出了22项指控,包括恶意诽谤、情感伤害、虚假陈述等。
美国的法律对名誉权的保护和法国不同,对于公众人物,美国法律要求原告必须证明被告“明知内容是假的,还故意传播”,这被称为“实际恶意”原则,这个门槛非常高。
为了满足这个标准,布丽吉特准备了一系列证据,包括她怀孕时的老照片、医疗记录,还计划请专家出庭作证,她的目标不是争论性别,而是用证据证明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而这场争议另一个关键点,在于社交平台的角色。
欧文斯的节目内容,早就被大量用户举报,据报道相关内容在短时间内被举报超过10万次,理由包括“恶意造谣”和“仇恨言论”。
但平台并没有立即处理,而是以“公众人物”话题为由,一直拖到2025年诉讼才象征性地进行限流,这一消极态度等于给造谣者递了刀子。
平台靠流量挣钱,欧文斯的400万粉丝就是平台的“优质资源”。
她的节目有点击,有转发,有讨论,这些都会转化为广告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对内容的管理就不是“中立”,而是对利益的选择。
有人可能会问,布丽吉特作为总统夫人,难道不应该对舆论更宽容一点?在公众眼中,政治人物被议论似乎是“正常的”。
但这背后的问题是:公众人物的身份,是否意味着可以被无限度消费?
为了自证清白,布丽吉特不得不把几十年前的私人照片拿出来,甚至可能公开医疗记录,这些原本属于家庭相册里的东西,现在却要在法庭上展示,甚至被全球媒体反复报道。
媒体曾拍到她出庭前在车内抹眼泪,她已经72岁了,本该安享生活,却要为这种荒唐的谣言站上法庭,这对她来说不仅是名誉的损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
欧文斯不是无知,她是精明的“内容操盘手”,她选择布丽吉特这个话题,不是因为有事实,而是因为这是个有争议、有关注度、有话题性的内容。
她的播客、她的商品、她的社交账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流量变现”闭环,她知道这种内容会被转发、会被讨论、会带来更多关注,而这些关注,在平台眼中就是“资产”。
问题在于,这种流量的基础是别人的名誉,是别人的隐私和痛苦,这不是信息传播,而是以他人为代价的商业行为。
来源:时光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