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下任总统人选待定,普京会离任吗?中方有契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6 02:51 1

摘要:新闻圈里开始流传一句话:“普京的时代,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更快落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这位俄罗斯强人像一座沉稳冷峻的冰山,耸立在欧亚大陆的北方。

2025年春天,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依旧庄严肃穆,但权力的空气中,已经不再宁静。

新闻圈里开始流传一句话:“普京的时代,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更快落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这位俄罗斯强人像一座沉稳冷峻的冰山,耸立在欧亚大陆的北方。

但如今,冰山底部正在悄然消融。谁会成为俄罗斯未来的掌舵人?这场权力的接力赛,已经有了几个呼声很高的候选人。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政治变局里,或许正孕育着“天降利好”。

别眨眼,一场关于权力、战争、民意和地缘博弈的大戏,已经悄然上演。

回到1999年的那个冬夜,普京的“加冕”来得比很多人想象得还要突然。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在全国直播中突然宣布辞职,一句话把全国人民吓懵了:“我决定辞去总统职务。”随后,他把俄罗斯的未来交到了一个很多人还不认识的名字手中——弗拉基米尔·普京。

这位前KGB特工出身的“技术官僚”,当时刚当上总理没几个月,连很多俄罗斯人都念不清他的名字。但叶利钦却语气笃定,对着全国说:“我信任这位年轻人。”普京随即成为代总统,进入克里姆林宫,开启了他长达二十余年的“强人统治”。

2000年3月的总统大选,普京以52.94%的得票率直接首轮胜出,正式成为国家元首。

很多人说,那是普京的“神选之年”。国家机器、主流媒体、军方系统、寡头资本,几乎一夜之间统一了口径,塑造出一个“拯救国家的强人形象”。而反对派们,根本来不及组织起像样的选战,普京轻轻松松赢得胜利。

从那一刻起,俄罗斯就成了普京的俄罗斯。

可2022年之后,一切开始变了。

那一年,俄乌战争全面爆发。一开始,克里姆林宫还对外宣称只是“特别军事行动”,但很快,全世界都知道了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规模战争。西方国家反应极其强烈,制裁一波接一波,冻结俄罗斯在海外的资产,切断了SWIFT结算系统,能源出口被限制得死死的。

2024年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暴跌了70%,财政收入一落千丈。

俄罗斯不得不开始“全面向东看”。而这个“东方”,毫无疑问,指的就是中国。

有人说,中国是这场俄乌战争里,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

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西伯利亚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满负荷运转,俄罗斯煤炭、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市场。中国不仅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能源买家,还在卢布危机中为其提供了一定外汇流动性。

俄罗斯的“东方优先”战略,就是在总理米舒斯京手中推出来的。

这位懂经济、会管理、干实事的总理,正在悄悄积累属于他自己的政治资本。

他推动西伯利亚铁路全面数字化升级,运输效率提升了40%;他和中国谈判推动本币结算;他在国际上小心翼翼地维持俄罗斯的经济窗口——他不是那种高调的政客,但他是个“干活的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的崛起。

2024年5月,这位被誉为“战地经济学家”的技术型官员,接替了被“镀金马桶”丑闻拖下水的绍伊古。上任后,他雷厉风行,主张军费透明化,搞公开招标,把军队的后勤系统一次次“抠门式”优化。

比如,俄罗斯主力战术导弹“伊斯坎德尔”的维护成本,从1200万卢布削减到了980万卢布。

别看只是一个数字,这背后是对整个军工体系的改革。他还在军中倡导“新欧亚主义”,邀请思想家杜金走进军营,给军官们讲课、发书,甚至让士兵们读《大地的法则》。

这位部长并不只是想打仗,他想“管住战争”。

与此同时,那个曾被视为温和派替代者的梅德韦杰夫,也在悄悄复出。

他频频出现在莫斯科大学,与学者座谈,筹备出版一本名叫《后普京时代的欧亚棋局》的新书,里面不仅回忆了2008年俄格战争的决策内幕,还提出了俄罗斯未来的地缘战略构想。

不少政界人士开始重新审视他,认为他或许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扮演“过渡型总统”的角色,完成从强人政治向集体领导的平稳过渡。

问题是:普京愿意放手吗?

按照宪法修改后的安排,他可以一直干到2036年。可现实不允许他“永远在位”了。战争、经济、民意,三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2024年的一项乌拉尔大学民调显示,虽有80%受访者支持普京继续掌权,但高达47%的18–35岁年轻人希望“出现新面孔”。

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还是认普京,但年轻人已经开始“审美疲劳”了。他们需要新的叙事、新的希望、新的领导人。

那么,谁最有可能成为“接班人”?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米舒斯京最像那个“温和改革派”的选择——稳、准、低调、专业,符合俄罗斯社会对“稳定过渡”的预期。

别洛乌索夫则像是“战时领袖”的理想人选——懂经济、善管理、能控制军方,是典型的“战争型官僚”。

至于梅德韦杰夫,更多像是一个“备胎式人物”——如果局势剧烈变化、强人路线失效,他或许会被推上历史舞台,成为“缓冲方案”。

普京会不会主动退位?这个答案,没人知道。

但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他的“提前交权”已经不完全是幻想。2025年是个关键节点,战争尚未结束,民众压力渐增,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普京的身影虽然还在克里姆林宫,但他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说了算”?这将是未来一年最大的悬念。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场俄罗斯政局的变迁,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要俄罗斯保持对华友好,不管谁上台,中俄关系都会继续深化。尤其在能源、结算、科技合作等领域,中国都可能成为最大受益者。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不断试图围堵中国的背景下,一个稳定、有需求、愿合作的俄罗斯,是中国战略纵深的重要一环。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那句经典的话:

“权力从不是永恒的,它只是在某一刻转移到了某个人手中。”

2025年的俄罗斯,已站在下一个拐点。而中国,已经安静地坐在了这场权力博弈的“观众席第一排”。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