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至元年间的一个清晨,大都郊外的泥泞路上,一位蓄着浓密胡须的书生凝视着两位车夫埋头拉车。突然,紧绷的绳索、深陷的车辙与车夫沉稳的发力节奏,让他茅塞顿开。这位书生就是鲜于枢,这次"泥淖挽车"的顿悟,奠定了他"骨力胜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他的《净慧寺四绝》便是这种
元代至元年间的一个清晨,大都郊外的泥泞路上,一位蓄着浓密胡须的书生凝视着两位车夫埋头拉车。突然,紧绷的绳索、深陷的车辙与车夫沉稳的发力节奏,让他茅塞顿开。这位书生就是鲜于枢,这次"泥淖挽车"的顿悟,奠定了他"骨力胜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他的《净慧寺四绝》便是这种风格的巅峰之作,然而这幅名作却笼罩着层层迷雾。
《净慧寺四绝》原载于明代《墨稼庵选帖》第六卷,但故宫博物院资料显示该帖仅五卷,这一矛盾引发后世诸多猜测 。这种争议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鲜于枢善用弹性狼毫笔,以中锋回腕之法运笔,其笔触如"强弓满引",笔力遒劲,点画爽健且富有立体感。这种对力感的追求,正是源于他从泥淖挽车领悟到的"骨力"要诀。
与赵孟頫的秀逸不同,鲜于枢的书法如"河朔伟气",雄放恣肆。明代王世桢评价他"行草以骨力胜,而乏姿态",虽略带贬意,却精准道出其风格。《净慧寺四绝》结体严谨中见纵肆,章法雄伟跌宕,一气呵成,完美诠释了"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审美境界。2004年,其《石鼓歌》草书以4620万元成交,足见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
更添传奇色彩的是,《净慧寺四绝》现存两个版本,分别藏于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图书馆,均出自《戏鸿堂法帖》。该帖由董其昌辑录,初刻为木板,后毁于大火,再以初拓摹刻上石 。两馆藏本因刻工差异,笔画细节略有不同,成为研究元代书法传播的重要素材。这种跨国收藏现象,也让这幅作品成为文化交流的见证。
鲜于枢创作《净慧寺四绝》时,或许受到了陕西凤翔净慧寺的禅意启发。该寺建于唐代,取"清净生慧根"之意 。书法中的刚柔相济,恰似寺庙飞檐与山泉的相映成趣。笔阵如寺宇恢弘,行气似山泉流转,展现出元代"回归传统"书风下的独特禅意。
从泥淖顿悟到双帖传世,《净慧寺四绝》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传奇。它的力与美、谜与魅,将继续吸引世人探寻元代书坛的风云变幻,感受这位"北鲜"大师笔下的山河气魄。
来源:侠肝义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