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kid引众怒!预售2499,发售突涨800,还要消耗用户几次信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4:36 1

摘要:短短几天之内,关于Rokid“背刺消费者”的话题迅速在多个社群、平台发酵,Rokid这次引起了众怒。

短短几天之内,关于Rokid“背刺消费者”的话题迅速在多个社群、平台发酵,Rokid这次引起了众怒。

9月1日,杭州的AI眼镜厂商Rokid发布会上宣布旗下新品 Rokid Glasses 正式发售,定价2499元。

五天内,这款产品宣布全渠道销量突破4万台,产能在当月全部售罄,订单排到了10月中旬。

作为AI眼镜,预售价仅2499元,广大消费者觉得“性价比很值”。

到了正式发售,Rokid突然翻脸,2499突涨800至3299元,引起了广大消费者不满。

这场“涨价风波”让Rokid成为行业焦点。

发布会开始时,Rokid就一直强调这款AI+AR眼镜的“高性价比”。

Rokid创始人祝铭明表示:“这次定价的策略是让渠道赚钱,让用户满意,我们当下也是亏钱的。要等整体行业爆发,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下来”。

到了正式发售当天,官方售价定为3299元,这让不少此前参与预售的用户感到“被耍了”。

在搜索平台上,无论是百度、谷歌,还是AI搜索结果,提到“Rokid价格”时,展示的仍是发布会上2499元的预售价。

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在接触产品时,第一印象仍是“性价比爆棚”,但到了实际购买环节,才发现价格已变。

一位长期跟踪AR行业的用户评论说:“我等了一年,就等这个价,结果突然告诉我要多花800元,说实话,挺失望的”。

价格调整只是一个方面,更麻烦的问题是在预售和发货节奏上。

早在5月,Rokid就通过多个渠道开启预售,包括F码邀请、1元预约、9.9元预约等方式。

不同渠道的预订用户,享有不同优先级的发货顺序。

到真正发货时,很多用户却发现:顺序混乱,信息滞后,承诺模糊。

6月24日,Rokid宣布与蓝思科技合作生产的产线正式下线,并称“6月下旬开始发货”。

根据多方媒体报道,截至7月11日,仍有大量F码用户未收到货。

这期间,关于“F码到底有没有优先权”“9.9元预约是不是被骗了”等讨论,在社群里愈演愈烈。

用户之间的质疑,反噬到了品牌本身。

有用户在天猫平台发起投诉,平台认定Rokid存在“承诺未履约”行为,并根据规则对店铺进行扣分处理。

Rokid曾发布“发货顺序说明”,试图厘清优先级,但由于产能受限,一旦前一批延迟,后面所有人都会跟着“排队”,用户情绪自然难以平息。

不只是国内,Rokid在海外市场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Rokid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海外众筹项目,吸引了大量海外用户支持。

等到发货时,部分支持者却发现自己要多付一笔高额费用。

以美国用户为例,他们除了被收取150美元的进口关税外,还遭遇UPS额外加收的“清关处理费”,高达100美元。

这些费用,在付款前并未被说明。

更让人不满的是,很多用户直到UPS打电话索要发票时,才知道货物已经发出,而Rokid并未提前发送任何通知或说明邮件。

一位参与众筹的老用户在社区留言说:“Rokid的处理方式,让人觉得自己只是被利用”。

用2499元的预售价切入搜索引擎关键词,占据“性价比”心智,的确帮助品牌在激烈的AI眼镜市场中迅速出圈。

这是一种“价格换市场”的打法。

一位消费者评论说:“你可以涨价,但不能一边用2499做宣传,一边在结账时告诉我3299。这是信任问题”。

Rokid Glasses引发争议,是因为它没有给用户一个清晰的过程说明。

在消费者看来,自己是用信任投票支持一个新兴产品,换来的却是价格与承诺的背刺。

Rokid过去10年在AR领域深耕不辍,如今借AI浪潮站上风口。

如果Rokid无法改变对消费者信任的承诺,那么毁掉的将是整个品牌的根基。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