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果乡行 | 枝头挂满“红宝石” 果香甜透黄土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4:23 1

摘要:九月的黄土高原,天高云淡。清晨六点,天刚麻麻亮,静宁县雷大镇兴坪村的果农王进喜和妻子已经在地里忙碌多时。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在晨光中闪着诱人的光泽。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佳玥 文/图

九月的黄土高原,天高云淡。清晨六点,天刚麻麻亮,静宁县雷大镇兴坪村的果农王进喜和妻子已经在地里忙碌多时。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在晨光中闪着诱人的光泽。

“五点起床,六点前就到地里了,晚上干到天黑才回家。”王进喜抹了把汗,继续熟练地脱着晚熟富士的袋子。他的10亩果园里,早熟富士、红将军和晚熟富士错落有致,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今年52岁的王进喜,已经和苹果打了30年交道。“父母辈种苹果,自己也就跟着种,扩大了规模。”他憨厚地笑着说。如今,他的早熟苹果刚刚采收完毕,共收获1.3万斤,地头收购价达到每斤5.6元,早熟品种就能卖7、8万元,预计全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

静宁县位于北纬35°的黄土高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海拔1340~2245米,年日照时数2238小时,年平均昼夜温差13℃,无霜期165天。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世界公认的苹果“黄金生产带”。

在这里生长的苹果,个大形正,果面光洁,色泽鲜艳,果肉乳黄,质细汁多,酸甜适度,口感脆甜,硬度高,货架期长,贮运性好。多项理化指标超过国内优质苹果标准,堪称黄土高原上的“红宝石”。

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副所长李鹏鹏告诉记者:“我们静宁苹果的优势在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黄土高原的疏松土层深达百米以上,富含钾、钙、镁、锌、硒等多种矿物质,为苹果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静宁县就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举全县之力推进苹果产业开发。历经40多年持续发展,静宁苹果产业经历了零星栽植、探索起步,政府引导、示范推广,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四个阶段。

如今,静宁县已经形成了李店河流域、葫芦河流域和平定高速沿线苹果产业带,奠定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建成百万亩优质苹果,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苹果之乡”。

数据显示,静宁县果园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有50万亩绿色果品、1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18.4万亩出口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69.4万亩,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80%。

在静宁县,像王进喜这样的果农不在少数。李店镇上杜村果农杜喜强家有28亩果园,其中矮化密植8亩,种植瑞雪和红富士品种,还有老果园20亩,全部种植红富士。今年地头收购价达到每斤5.7元,预计收入将超过30万元。

“苹果树就是我们农民的‘摇钱树’。”杜喜强一边检查苹果的成熟度,一边乐呵呵地说。

静宁县已有16个果园化乡镇、160个果品专业村,户均面积10.6亩,人均面积2.34亩。2024年底,全县挂果园面积达到68万亩,产量121.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27亿元,其中一产产值75亿元。

最令人欣喜的是,苹果产业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由2011年的2560元增加到2023年的8000元以上,占总收入的75%以上。全县19.6万人依靠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王进喜的经历就是静宁果农致富的缩影。“去年给儿子在西安买了房。”他有些自豪地说,“一儿一女都上班了,都是靠种苹果供出来的。”

时值九月,静宁苹果进入丰收季,果园里处处是忙碌的景象。

在王进喜的果园里,早熟苹果已经采收完毕,晚熟品种正在摘袋。他和妻子两人忙不过来时,会临时雇几个人帮忙。“最近行情好,所以辛苦点赶着行情卖个好价,双节前价格最好。”王进喜说。

一旁的苹果树下,静宁雪原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地头收购苹果,他们紧张地进行苹果的分拣和包装,然后装箱,称重后一箱一箱搬到车上。雪原公司员工吕俊卓告诉记者:“每年到收苹果的时候都来干活,一天能挣130元。”像她这样的季节性工人,在静宁县还有很多,苹果产业不仅带动了种植户致富,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临时就业机会。

中午时分,王进喜打电话给街道饭馆,让送饭到地里,他们赶快吃完就接着干活。“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很辛苦,但心里甜。”王进喜的妻子插话道,眼神里是掩不住的满足。

静宁苹果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李鹏鹏介绍,静宁苹果产业发展长期受到外调苗木质量差、进入结果期晚等问题的制约,为了摆脱对外地果树苗木的依赖,研究所积极推进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率先开展了无病毒带分枝优质大苗繁育技术研究,年出圃“成纪1号”“静宁1号”等带分枝优质大苗100万株以上,有效缓解了本地苗木匮乏的困局。

“我们不断优化品种结构,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延长了鲜果销售期和加工期,实现了苹果周年供应。”李鹏鹏说。

此外,静宁县还大力推进果园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静宁苹果的品质和安全。

随着产量的增加,静宁县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目前,“静宁苹果”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区域品牌价值达175.16亿元。通过举办苹果节、开展电商销售、建立直销店等多种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特别是近年来,静宁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果农通过网络销售苹果。许多果农和合作社开设了网店,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将静宁苹果直接卖到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

同时,静宁县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苹果出口到东南亚、中东、欧盟等2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果品量累计达到34万吨,实现创汇24亿元。

静宁县不仅卖鲜果,还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目前,全县已建成多家苹果加工企业,生产苹果汁、苹果醋、苹果脆片、苹果酱等系列产品,提高了苹果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站在静宁县的山地果园里,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硕果累累,红彤彤的苹果映红了黄土高原,也映红了果农们的笑脸。静宁苹果,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红宝石”,正助力静宁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 源 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审核丨冯宇强 刘 杰

丨 编辑丨李雨亭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