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慈欣装模作样给西方殖民主义洗地,鼓吹黑暗森林,并且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一堆的所谓理论,但事实真如刘慈欣所言吗?先看看他是怎么诡辩的,他这么写道:
刘慈欣装模作样给西方殖民主义洗地,鼓吹黑暗森林,并且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一堆的所谓理论,但事实真如刘慈欣所言吗?先看看他是怎么诡辩的,他这么写道:
“下面要定义两个概念:文明间的善意和恶意。善和恶这类字眼放到科学中是不严谨的,所以需要对它们的含义加以限制:善意就是指不主动攻击和消灭其他文明,恶意则相反。”
“这是最低的善意了吧?”
“你已经知道了我这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存在,下面就请考虑你对于我有什么选择。请注意,这个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宇宙文明公理,还要时刻考虑太空中的环境和距离尺度。”
“我选择与你交流?”
“如果这样做,你就要注意自己付出的代价:你暴露了自己的存在。”
“是,这在宇宙中不是一件小事。”
“有各种程度的暴露:最强的暴露是使我得知你在星际的精确坐标,其次是让我知道你的大致方向,最弱的暴露是仅仅让我得知你在宇宙中的存在。但即使是最弱的暴露也有可能使我搜索并找到你,既然你能够探知我的存在,我当然也有可能找到你,从技术发展角度看,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你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一个黑暗森林中的猎手,在凝神屏息的潜行中,突然看到前面一棵树被削下一块树皮,露出醒目的白木,在上面用所有猎手都能认出的字标示出森林中的一个位置。这猎手对这个位置会怎么想?肯定不会认为那里有别人为他准备的给养,在所有的其他可能性中,非常大的一种可能就是告诉大家那里有活着的、需要消灭的猎物。标示者的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黑暗森林的神经已经在生存死局中绷紧到极限,而最容易触动的就是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假设林中有一百万个猎手(在银河系上千亿颗恒星中存在的文明数量可能千百倍于此),可能有九十万个对这个标示不予理会;在剩下的十万个猎手中,可能有九万个对那个位置进行探测,证实其没有生物后也不予理会;那么在最后剩下的一万个猎手中,肯定有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向那个位置开一枪试试,因为对技术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文明来说,攻击可能比探测省力,也比探测安全,如果那个位置真的什么都没有,自己也没什么损失。现在,这个猎手出现了。”
刘慈欣所谓的黑暗森林建立在两条公理和两个核心概念之上:
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公理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概念一:猜疑链。
概念二:技术爆炸。
由此得出结论: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所有文明都必须隐藏自己,一旦发现其他文明,唯一的选择就是立即将其消灭。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现在从科学、逻辑、情节三个角度来分析其错误。
技术发展并非无限的指数增长。它必然受到物理规律、数学规律、资源上限的绝对约束。
比如光速不可超越、热力学定律、计算复杂度等因素决定了技术发展不可能无限增长。
如果地球上没有铀矿,就没有原子能的诞生,同样如果地球上没有其他高等文明造宇宙飞船的材料,人类就永远无法做星际穿越。
另外一个文明可能在某些领域,比如如材料学、生物学等方面达到物理允许的极限后,发展就会陷入平台期甚至停滞,而不是像刘慈欣所认为的那样技术爆炸。
人再怎么厉害也是一个灵长类动物,不可能成神。
人类近代所谓的“技术爆炸”源于诸多特殊条件,比如科学方法的诞生,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化石能源的偶然发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并非所有文明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个文明可能永远停留在农耕时代,比如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部落,现在还有处于原始状态。
一个文明在达到某个水平后,可能将发展重点转向内部,比如进入虚拟世界,强调艺术哲学,并非一定要对外扩张。
这种将“技术爆炸”视为所有文明的普遍必然且无限持续的规律,是将地球历史的特殊个案错误地外推为宇宙普适法则,缺乏科学严谨性。
刘慈欣所谓的猜疑链可以无限延伸,且“与文明本身的社会形态和道德取向没有关系”,导致交流绝无可能,唯一理性选择就是攻击。
但这本身就是逻辑错误,发动毁灭恒星级别的攻击是一个能量和信息极其巨大的天文事件,其暴露程度远高于温和的交流信号。
根据理论本身,谁先发动攻击,谁就首先在更高级的“猎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和攻击性。主动攻击是最不符合“隐藏自己”第一要务的策略,这是纯粹自杀行为。
对一个遥远恒星系发动打击,其能量和资源消耗是天文数字。对于一个秉持“生存第一”的理性文明,绝不会轻易对一个威胁等级未知的目标支付如此巨大的确定性成本,去规避一个概率未知的风险。按照黑暗森林法则,反而是沉默观察是远比攻击更优的策略,因为你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高于自己文明的存在,一旦出手就是暴露自己。
黑暗森林法则无法解释为何会有文明选择不攻击,即使这种文明是少数。如果一个宇宙中只要存在任何一个“不自私”的文明,它就会存活下来并可能发展壮大,那么“开枪”就不再是绝对理性选择。
由此可见,“猜疑链”推导出的“必须立即攻击”的结论,在逻辑上自我推翻,因为它会导致更快的自身暴露,并且其成本收益分析在理性上不成立。
刘慈欣称“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个所谓的公理将“增长和扩张”视为所有文明的内在的、无限的、不可改变的属性。这是一个基于人类历史和癌细胞式增长生物学的狭隘假设。
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完全可能走向内部发展,比如开发虚拟宇宙、意识上传、与环境和解、精神升华等等,将“扩张”上升为宇宙公理,是将人类狭隘的价值观强加给全宇宙。
所谓的“物质总量”不变是如何得出来的结论?文明发展的关键资源并非“物质总量”,而是能源和信息。宇宙中可利用的能源,比如恒星光能几乎是无限的,文明间的冲突可能根本不在于争夺行星物质。
按照所谓的物质总量不变,那么从古至今,地球上的物质应该越用越少,然而古代没有手机,现在有手机,而制造手机的物质一直都在地球上,甚至在古代极为丰富,以后不断被浪费,为什么在今天依然造出了手机呢?
这种观点倒是契合资本主义剥削掠夺扩张的阶级本性。
黑暗森林法则的两条公理本身是未被证明的、基于有限观察的假设,刘慈欣偏将其作为推理的绝对基石,这是怎样的智商才能得出来的结论?
刘慈欣宣称交流必然导致暴露,暴露必然导致被毁灭,因此交流绝无可能。
难道文明就不能通过定向性极好、能量极低、信息加密的中微子或引力波进行试探性接触吗?其暴露风险远低于发动一次星际攻击。
为什么不能制造“信使”探测器前往目标星系侦察,这比直接发动攻击更安全、成本更低。
黑暗森林法则理论只考虑了对方是恶意,却完全忽略了最好情况,比如对方拥有远超你想象的技术和知识,交流带来的收益是爆炸性的,或是中间情况,比如双方通过建立威慑达成平衡。
对于一个理性文明,尝试低成本交流以获取巨大潜在收益,是比支付高成本攻击以规避潜在风险更优的博弈策略。
黑暗森林法则理论为了导向“黑暗”的结论,人为地、非理性地封死了所有其他可能性,只留下一条逻辑通路,这是典型的“为结论编理由”。
从情节的角度来看罗辑广播一颗恒星的坐标,就恰好有一个“猎手”愿意花费巨大能量将其摧毁,这种高等文明是脑子有病吗?
有一个告诉你刘慈欣有个地方有人,难道你就跑去把那里的人都灭门吗?
对于一个“猎手”,收到一个来历不明的坐标,其最理性的选择难道不是首先观测再做决定吗?
花费能量摧毁一个完全不了解、距离未知、威胁等级未知的目标,这是刘慈欣这种智商才能做出的决定吧。更可笑的是,刘慈欣称“攻击可能比探测省力”,这种假设完全不成立,对恒星的持续观测远比摧毁一颗恒星省力得多。
黑暗森林法则理论需要存在一个或多个“乐于”清理任何暴露目标的“文明清洁工”,但没有任何动力机制解释为何会有文明愿意承担这个角色。
这相当于要求一个国家耗费巨资为全球担任清扫垃圾的角色,且得不到任何好处,请问哪个高等文明愿意干这事儿?
刘慈欣编造的“咒语”生效的情节,完全是为了呼应理论而强行安排的巧合,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
然而即使分析黑暗森林法则的问题,三体粉依然执迷不悟,原因还是在于雨果奖的册封,毕竟这是契合西方黄祸论的小说,而三体粉大多都是香蕉。
来源:百科阅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