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求法 海上西游:与玄奘齐名的另一个唐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11:15 1

摘要:义净为了解决唐代戒律紊乱的现实,西行印度求法,并在印度、南海诸国生活、学习二十余年,带回大量的佛教经律,回国后从事翻译、著述工作十余年,促进了中印佛教的交流。义净还向中国介绍沿途经历各国的情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载,对中国与印度、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

义净为了解决唐代戒律紊乱的现实,西行印度求法,并在印度、南海诸国生活、学习二十余年,带回大量的佛教经律,回国后从事翻译、著述工作十余年,促进了中印佛教的交流。义净还向中国介绍沿途经历各国的情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载,对中国与印度、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义净其人

义净,唐代齐州山茌县(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人,本姓张,字文明,贞观九年(635)出生,7岁时便在齐州城西的土窟寺出家,取法名义净。义净在寺中勤学好问,尤其重视佛家戒律的学习,并通过到长安、洛阳游学,充实了知识与见闻,坚定了对佛教的信仰。由于受到法显、玄奘西行求法事迹的鼓舞,义净很早就确立了去印度求法的志愿,并最终在37岁时实现夙愿,于咸亨二年(671)从广州出海,历时二十余年,于武周长寿二年(693)回到广州。此后直到去世,全身心投入译经和授徒工作。

义净求法路线图

二、丝路行旅

义净西行的经过,主要见于其回国途中所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净自述》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根据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义净此行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从广州出发,经过不到二十天,义净首先到达室利佛逝国(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他在此停留六个月,学习梵语,为印度求法准备语言基础。

请旋转手机

S.462《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局部)

义净于咸亨四年(673)二月八日到达耽摩立底国,停留一年学习梵语。在这里,义净还见到了玄奘的弟子大乘灯。义净与大乘灯相识后,共同往中天竺求法。义净在印度具体游历了多少国家没有明确的记载,唐中宗撰写的《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敦煌文书S.462)中说义净“所经三十余国,凡历二十余载”,宋代高僧赞宁说义净“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这里的三十余国,应该包括义净赴印度途中经过的南海诸国。

在游历各处佛教圣地之后,义净回到那烂陀寺,从上元二年(675)到光宅元年(684),在此学习研究长达十年之久。那烂陀寺是当时的佛教最高学术中心,世界各地的高僧云集于此。义净在那烂陀寺广泛学习佛教经典,收集各种梵文佛经,以备回国后翻译引介。他还初步翻译了部分佛经,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和《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在学习、研究之余,他还考察了那烂陀寺的各项仪轨制度、佛教教规等,他在著述中多次提到那烂陀寺,将其作为佛教寺院的典范予以介绍。

P.2585 大周长安三年(703)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经题记

结束那烂陀寺的十年学习之后,义净在垂拱元年(685)带着“梵本三藏五十万余颂,唐译可成千卷” ,踏上回国之路。义净返程路过室利佛逝时,在此停留了六年之久,除其间曾短暂返回广州外,主要是在室利佛逝从事著述和译经工作。义净的主要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都是在室利佛逝完成的。此外,他还翻译了一些佛教经典。

P.2001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局部)

三、千年遗响

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的求法僧经南海、印度洋至印度的航行路线非常详细,对沿途各国名称、地理位置、里程、风土人情的介绍均较可信。义净对印度佛寺的记载也独具意义,其记载的丰富程度甚至远超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王邦维认为:“如果就研究七世纪时印度的佛教寺院状况而言,《寄归传》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不管在义净以前、同时或是以后,都没有任何一部书像《寄归传》这样详细专门地记载了当时佛教寺院内各方面生活的实际情况。”

宋绍兴十八年(1148)福州开元禅寺刻本《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局部

义净的西行求法,是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迫切要求。义净在印度、南海诸国生活、学习二十余年,全面学习了解佛教知识,考察印度、南海的佛教状况,带回大量佛教经律,回国后十余年从事翻译、著述工作,促进了中国与印度、南海诸国的佛教交流。义净在著述中介绍的印度、南海诸国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南海航行的经验,促进了南海交通的发展,深化了唐代中国对印度、南海诸国的了解,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印度、南海诸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在著作中还传播了印度语言学、医学、卫生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与印度、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节选自《文化交流·版本研究》2024年5月刊文章《义净西行求法及其历史意义》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