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走在318雪山脚下,经幡在海拔4000多米的烈风中翻卷,苍茫的高原之下,一抹温润的绿意悄然漫入视野。溪流划开深谷,松针与青稞的潮湿气息裹挟着云雾扑来——这里是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北纬30度线上最富诗意的秘境。
行走在318雪山脚下,经幡在海拔4000多米的烈风中翻卷,苍茫的高原之下,一抹温润的绿意悄然漫入视野。溪流划开深谷,松针与青稞的潮湿气息裹挟着云雾扑来——这里是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北纬30度线上最富诗意的秘境。
9月19日,当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之旅的旗帜掠过鲁朗林海的莽莽松涛,这片被称作“藏地江南”的土地,在地理、文化、艺术领域的嘉宾以及茅友与茅台集团领导齐聚中,迎来了一场跨越地理与文明的特殊相遇。
北纬30度的科学叩问
“北纬30度线是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典型缩影,更是中华文明发展与演进的核心腹地。”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致辞中,道出这条神奇纬线的深度内涵。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致辞
她以《跨越北纬30度的雄奇壮丽 共赴山河 共赴美好》为题,从“顺天”“敬人”与“共创”三个维度,阐述了北纬30度线在自然生态、人文积淀与经济动能上的重要意义。
她指出,茅台以生态保护为根基、文化传承为内核、共创价值为方向,不断提升“含绿量、含文量、含金量”。茅台1935正是这一理念的结晶,融汇自然馈赠、人文匠心与时代发展,酿就出一瓶承载多样性与美好愿景的佳酿。
她的致辞还以地理学者的精准与企业家的视野,将茅台1935的三年寻道历程锚定在文明的坐标上:2023年沿胡焕庸线探访人地格局,2024年循大运河解码烟火人间,2025年则以北纬30度线为轴,完成从东海之滨到世界之巅的“天地跨越”。
她的身后,南迦巴瓦峰在云层间若隐若现,为这场人与自然对话提供最美的见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孙樱将三年寻道之旅概括为“地理广度、时间长度、人文深度”的三维探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孙樱致辞
跟随《中国国家地理》的镜头,从南迦巴瓦震撼的日照金山,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江水奔腾的壮阔景象;从海拔5435米的巨大落差,到鲁朗林海诗意般的牧歌图景……每一帧镜头,都在向我们展现西藏多样而恢宏的生命力。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科学探索总监刘阳博士的科考发布,为这条纬线增添了科学深度。他揭示的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中国气候格局的发现,雅鲁藏布江5435米的惊人落差,墨脱热带雨林与冰川共存的奇观,以及高原鼠兔作为生态关键物种的新认知,都在重塑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理解。
林芝站科考成果发布
茅台1935的寻道之旅,恰是对这种生态智慧的践行。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沿着北纬30度线横跨五座城市,以上海的开放、芜湖的势能、武汉的包容、雅安的柔情为经,以林芝的壮美为纬,编织出一幅中国生态多样性的全景图。
雪山巍峨,见证六十载西藏变迁;雅江奔腾,诉说新时代民生温度。这场始于地理探索、归于人文共鸣的旅程,终以一杯酒的温度,让每个举杯者都成了中国故事的叙述者。
文明交互中的善行与创见
活动现场,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传递正在发生。“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向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捐赠5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医疗事业。茅台酱香酒营销顾问团团长李秋水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格桑罗布副院长双手紧握的瞬间,再现“以美酒致敬山河,以大爱回馈社会”的深刻内涵。
“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捐赠仪式
2023年3月,茅台1935全国经销商、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基金已累计募捐2300万余元,捐资助力中医药公益事业发展。
同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广联合会美术书法摄影委员会副会长、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唐天源,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特意为茅台1935创作的作品,成为文明对话的视觉载体。
画作捐赠仪式
唐天源画中青绿山水的交映,何加林笔下“寂静的东嘎皮央”遗址,都在诉说着古老文明与现代精神的共鸣。何加林回忆起与茅台的渊源:“茅台是我平生第一次喝的好酒,像一颗珠子从嗓子滑到胃部,马上就散开了。”
活动中,令人期待的时刻当属新品发布——茅台1935·中国国家地理文创酒(北纬30度)正式亮相。在全场倒计时声中,茅台1935·中国国家地理文创酒(北纬30度)正式发布。
茅台1935·中国国家地理文创酒“北纬30度”以“地理科学+人文场景”为双核叙事,借助“地球纬度中国切片”的蒙太奇艺术,通过插画长卷呈现出一幅融合自然与文明的壮美图景。消费者持瓶之时,指尖所触不仅是釉色与肌理,更仿佛感知长江奔流、高原长风与千年文明层叠的痕迹——这不仅是一瓶酒的酿造,更是一场横跨半个中国的视觉与心灵之旅。
瓶身设计以北纬30°中国段的地形脉络为灵感基础,将地理三级阶梯通过艺术化手法转化为可视的起伏线条,勾勒出大地的辽阔与起伏。色彩上萃取中国卫星地图地貌原色,以“海水蓝-平原绿-高原黄-雪山白”四色再现由东至西的海拔变迁,并以渐变语言优雅过渡于瓶体。这一设计既精准传递了地理高差信息,也凭借鲜明的色彩序列构建出强烈的视觉辨识度,生动呼应北纬30°沿线独特而多样的自然风貌。
从地理脉络到时间节气的寻道之旅
“2026年,我们将以中国人最深厚的文明文化为底蕴,走向中国人最浪漫的诗意生活——二十四节气。”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总经理肖圣松发布了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四季主题——“中国节气之旅”。
世界上只有一个二十四节气。中国的古人用“春秋”形容历史、记录时间;雷锋同志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样的温暖”——中国人的语言体系中,四季无处不在。这是因为,只有中国有着最为鲜明的四季分明,有着最为独特的季节文化。
2026年正好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遗的十周年。“二十四节气”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肖胜松表示,2026年将通过节气海报、节气视频的方式,诠释科学探索的精神与发现,并以“节气城市”的发现与实地访问,记录文化探索之旅。
从第一季的胡焕庸线到第二季的大运河,从第三季的北纬30度到第四季的二十四节气,茅台1935的寻道之旅正在构建一个理解中国的多维坐标系。
地理上,从东海之滨驶向世界之巅,经历海拔的攀升,也历经地貌的更迭;文化上,三条线路串起了汉地的烟火、水运的沧桑、多民族的文化与碰撞;而品牌,以最谦逊又最自信的姿态,将一瓶酒走成一段路,将一个商品走成一篇游记,将一个名字走成一种共识。
正如诗朗诵《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中所吟诵的:“雅鲁藏布江从雪山深处奔来,带着冰封的凛冽和峡谷的深沉......茅台1935,你是缘起1935年的时空之约,融合水、土、气、微的科学探索,成就一场佳酿盛宴。”从地理到人文,从自然到文明,茅台1935的寻道之旅正在重新定义品牌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显玉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