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读者带你打卡《人民文学》编辑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04:43 1

摘要:4月11日,来自内蒙古的李改鱼安顿好刚刚出院的85岁老母亲,动身前往北京。她热爱文学与阅读,平日做饭炒菜时,会听《人民文学》的作品语音播报。长途奔波,只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2025《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活动周”,“为了这一趟文学的相遇,值得”, 李改鱼说。

与文学相伴 与我们同行

这个春天,

读者带你打卡《人民文学》编辑部

SPRING

4月11日,来自内蒙古的李改鱼安顿好刚刚出院的85岁老母亲,动身前往北京。她热爱文学与阅读,平日做饭炒菜时,会听《人民文学》的作品语音播报。长途奔波,只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2025《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活动周”,“为了这一趟文学的相遇,值得”, 李改鱼说。

4月13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7层的《人民文学》杂志社热闹非凡,《人民文学》首批特邀20位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在主编徐则臣的带领与讲解下,走过装修一新的杂志走廊,踏入杂志社核心工作区,打卡文学“国刊”编辑部,参观编辑室、发行室、校对室,观摩刊物的诞生流程;近距离接触中国当代文学各类珍贵资料,了解杂志1949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触摸这份与共和国同龄的文学刊物的历史文脉,见证中国文学的繁荣脚步。

读者参观《人民文学》杂志社

徐则臣向读者介绍刊物编发过程

随后的座谈交流会上,20位读者与《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副主编陈涛、邓凯,以及杂志编辑、发行人员等“幕后”朋友围桌而坐,观看视频短片,相互分享交流,亲历文学心跳的真实频率。“回家”的亲切感令大家打开了话匣,与《人民文学》有关的动人故事和真挚情感在书香中流淌。

来自云南的付罗娜是一名高中老师,作为读者第一次来到北京,走进《人民文学》杂志社,见到编辑们,和众多热爱文学的人们相聚交流,她觉得自己是“这个时代最幸福的年轻人”。

在偏远乡镇,文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现在我就在这里,看到了帮助我们打开这扇窗户的人,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的辛勤付出,为文学在更多土地绽放而默默耕耘。” 付罗娜和朋友们组建了微信读书群,包括热爱文学阅读的老中青三代共8人,其中有3人订阅了《人民文学》杂志,走很长的路到邮局取来刊物,油墨香使人格外安心;把杂志放在枕边,“感觉文学之光时刻在照射着我”。大家在群里时常探讨文学作品,用对文学的热爱对抗小镇青年平凡普通的光阴,用文学链接世界,开阔视野。此次能够来到北京参加读者活动,付罗娜并不觉得陌生,反而感到“像回家一样亲切”。

座谈会现场

作为高中老师,付罗娜认为当下虽处于丰富的信息时代,但学生们渴望与文化产生连结的心没有改变,好的文学杂志就像一把梯子一座桥梁,搭建起通往美好精神家园的路径,“希望《人民文学》这本与共和国同龄的杂志,能够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长青不衰,滋养更多热爱文学的读者,点亮更多蓬勃奋进的心灵”。

从普通读者到文学编辑再到理论研究者,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担任讲师的阚玉篇和文学期刊的相识已长达20年,她深知打造一本刊物要付出的心血,也感动于《人民文学》此次精心策划的读者活动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又如何积极耕耘自己的文学自留地?”

阚玉篇一直关注近年来《人民文学》的系列活动,包括“人民阅卷”专栏、“我与《人民文学》征文”暨寻找老读者活动,以及邀请四位读者首次登上“与辉同行”直播间等。她认为,《人民文学》正在构建一个敞开的双向的、参与式的阅读空间,打通了新媒体时代纸质刊物与大众传播、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壁垒。此次活动,读者真正走进这本杂志,不止阅读作品,更体验、了解并参与到一本刊物的历史发展以及其诞生过程,拉进了与文学的距离。“《人民文学》杂志如同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衷心希望刊物越办越好,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与读者亲切交流

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思冉目前是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民文学》曾经陪伴她度过压力巨大的高考;在身体出现免疫性疾病治疗期间,思冉也是通过阅读《人民文学》及其他文学刊物,重新获得勇气与力量。她建议,杂志下一步可否考虑在中学以及高校做更多阅读推广活动,“一方面对于正在文学启蒙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对文学有应试之外的更多元的理解;另一方面,走进高校能够在科技时代唤醒更多人的阅读意识,重新拾起对文学的热爱。”

由于天气原因,《西藏文艺》编辑巴桑卓嘎的航班差点取消,几经周转终于在13日凌晨抵达北京。她在活动现场也难掩激动:“作为读者被邀请来到《人民文学》编辑部,是特殊的荣耀,我满怀惊喜与期待。”巴桑卓嘎期待《人民文学》以及更多文学刊物发掘西藏优秀文学作品,以文学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凝聚力培育并鼓励年轻一代作家书写家园沃土,记录时代风云。

一想到要和全国各地读者朋友在《人民文学》相聚,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许金燕昨晚辗转难眠。他一直视《人民文学》为文学杂志典范,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阅读,杂志“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人生路”。小时候条件不好,许金燕想尽办法凑钱订阅杂志,日常生活中也常向别人推荐《人民文学》,不遗余力推广,“我希望让每个人都读到这本刊物,为他们带去文学的绿洲”。参与活动的20位读者,都与《人民文学》有着奇妙而深厚的缘分,他们的故事传递着文学润物无声的精神力量。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李伟昊通过阅读刊发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4期邓安庆的《壮游》,纠正了自己文学观念的偏差,重新树立了继续写小说的信心。目前他已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作品,创作渐趋成熟。来自湖北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陆梨青,讲述了她参与策划今年《人民文学》第二期《我的大观园》主题书签的过程,“共建文学生态见证着读者与刊物的情谊,没想到老牌文学期刊也如此有活力”,陆梨青说。

90年代初中毕业,鲁传江在家里制作鞭炮用的旧书报堆里与《人民文学》一见钟情。只要有机会,他就帮乡文化站长家干农活,这样可以连续看到新版刊物。1998年到上海后,他开始卖生鲜猪肉,实现了《人民文学》订阅自由。他诙谐幽默地讲述着刊物如何进入、融入并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命运,身边朋友笑言“一个倒腾猪肉的个体户竟是如此有文化的读书人!”

王路生向《人民文学》赠送礼物

党建军向《人民文学》赠送礼物

在活动现场,来自海南的读者王路生和担任临潭县图书馆馆长的读者党建军,千里迢迢给《人民文学》杂志带来礼物——满载情怀的“红色娘子军”手编斗笠和印有“全民阅读,书香洮州”的帆布包。

王路生中学时曾订阅《人民文学》,也参加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写作培训班。最难忘的是,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来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并授枪,载誉归来后,带回当年出刊的一本《人民文学》赠送给他。王路生给红色娘子军的老战士读过《人民文学》上的散文章节,让她们了解到文学发出的时代先声和磅礴力量。

他还特意拿出了珍藏的1981年《人民文学》杂志,“来京参加读者活动周,对我好像一次文学的朝圣。文学应该扎根于广大热爱文学的读者之中,这份双向奔赴的情谊,使《人民文学》真正走进了人民。”

为读者颁发“致读者”纪念牌

为读者精心准备的留言簿

读者与刊物的双向奔赴,和文学的心灵交融绽放于这个春天。在精心准备的留言簿上,大家写满了对刊物与文学的最美好祝愿。《人民文学》杂志社特意制作了“致读者”纪念牌,颁发给此次参加活动的20位读者,并同时赠予最新一期杂志。

座谈结束后,20位读者参观了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等首都文学地标,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观看文学大师手迹等文物藏品,感受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

合影留念

摄影、视频:尹超

来源:全国文学报刊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