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3.5万千升,同比下降10.3%;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2.71万千升,同比下降8.0%;四川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21.6万千升,同比下降10.0%。
一方面,中国白酒产量逐年收缩;但是另一方面,名酒的营收规模与产量规模却在扩大,这种与大势相悖的现象,还能维持多久?
各大白酒产区继续收缩产能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自2016年以来,白酒产能收缩势头似乎并未遏止,其发展曲线继续下滑。
数据显示,几个较为突出的白酒产业大省,今年初的产量同比继续收缩。
1-2月,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3.5万千升,同比下降10.3%;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2.71万千升,同比下降8.0%;四川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21.6万千升,同比下降10.0%。
从整个国内形势来看,白酒产能也是继续呈现收缩趋势。1-2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66.3万千升,同比下降11.2%。
以这几个白酒产区以及整个中国白酒产业的产量来看,其收缩范围同比去年约在8%-11%,收缩范围不可为不大。
那么,回溯到去年,这几个产区乃至于整个中国白酒业,产能态势如何?
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20.5万千升,同比下降11.6%;2024年,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19.33万千升,同比下降0.2%;2024年,四川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产量136.7万千升,同比下滑7.1%。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414.5万千升,同比下降1.8%。
可见,2024年,除了江苏白酒产区的产量是微降以外,其他产区的降幅也都较大。
实际上,自2016年达到产能巅峰状态后,我国整体白酒产能开始呈收缩状态,主要白酒产区的产能,也同样如此——除了少数产区,譬如在酱酒热的带动下,仁怀产区大肆扩张。
“这实际上是综合因素导致的。”酒业专家、九度咨询董事长马斐表示。
一是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譬如禁三公消费、禁酒驾对白酒消费有着直接影响,前者直接触发了2012年后的一波酒业调整期。
二是消费习惯、消费需求变化导致的影响,消费者更为注重健康的态势下,对白酒有着“求好、求质而不求量”的需求变化。
三是行业竞争加剧,产业向名酒集中而导致的变化。此前,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长期维持在上千家,但是,如今已经跌落到1000家以下,普通消费者更为注重品牌,导致中小型地方酒企在这样的态势下面临收缩乃至消亡,产量也随之收缩。
产区霸主的变迁
从各个产酒大省的发展态势来看,内部竞争以及其他产区所产生的压力,也导致了内部分化,从而对其产能产生了影响。
2024年,山东白酒产量20.5万千升,同比降幅较大,这样的产量规模在全国属于中流位置。但是在历史上,山东白酒产量一度称霸全国——1986年到2006年,山东白酒产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
20世纪90年代末,鲁酒名噪全国。在1996年统计的全国白酒销量排行榜上,有四个鲁酒企业挤进前十,分别是秦池酒、兰陵酒、孔府家酒、景芝酒。
当年央视标王,动辄被鲁酒企业拿下,这是山东产区的高光时刻。1996年,秦池年度销售额高达9.5亿元,可谓傲视群雄。
进入新世纪后,山东白酒产区逐渐从前排位置退下,2006年后,山东白酒产量不再是全国第一。
以202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山东白酒产能排列在四川、河南、湖北、北京、安徽、贵州之后。
在业界看来,山东人饮酒之风盛行,酒桌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山东产区一度称霸的根本。但是,重营销而轻生产的思维模式,导致了鲁酒的落后,同样也让山东产区的产能步入收缩的下行道。
在山东退下第一位置的同时,四川产区迎风而上,从2007年开始,占据中国白酒产量第一的位置。
2021年,四川白酒产量达到巅峰,当年,四川全省294家规上白酒企业,累计生产白酒364.1万千升,同比增加3.7%;完成营业收入3247.6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655亿元,同比增长23.7%,这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同一年,四川白酒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53%,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产量大省。
此后,由于消费市场的变化,四川产区的产量也在逐步下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产量下降的同时,四川产区的销售额、利润等指标并未降低,这表示,四川产区正在朝着以质换量的道路奔走。
在产量缩减的同时,四川也致力于培育“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原酒二十强”等核心企业。
白酒产区产量普遍下行的背后,既有市场形势的变化,也有顺应形势而做出的调整。
名酒也进入产能拐点?
白酒行业产量下降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过程。不过,这个集中过程何时截止?恐怕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白酒产业的产能是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滑的,但是,名酒企业也是在2017年后普遍实现回暖。
一降一升,已经显示了行业集中化的趋势。
2017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610.6亿元,同比增长52.07%;酒类营收582.2亿元,同比增长49.81%;归母净利润270.8亿元,同比增长61.97%。
此后,茅台进入高速增长期,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到了2024年,茅台实现营业收入约1741亿元,同比增长15.66%;利润总额约1196亿元,同比增长15.41%;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62亿元,同比增长15.38%。
伴随着市场的向好,茅台也趁势开始扩大产能,这也与白酒整体产能收缩形成了鲜明对比。
数据显示,贵州茅台的产能在2017年突破4万吨。
2017年12月28日,时任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宣布,为实现2020年茅台酒基酒产量5.6万吨的目标,茅台集团即日启动“十三五”中华片区6600吨茅台酒技改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35.59亿元,建设工期两年,2019年底将形成6600吨新产能,茅台酒基酒产能将达每年5.6万吨。
2021年5月,仁怀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倾力支持茅台集团及其子公司技改扩能,推动“两个10万吨”目标早日实现;2025年,让茅台集团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
2022年12月14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投资约155.16亿元建设茅台酒“十四五”技改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制酒厂房68栋、制曲厂房10栋、酒库69栋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可新增茅台酒实际产能约1.98万吨/年,储酒能力约8.47万吨。
2017年后,茅台逆势扩张,实现了营收、净利、产能的三重扩张,不过,这种扩张似乎已经有所松动。在达到年产5.6万吨的天花板后,茅台可能并不会继续增产。
数据显示,2024年,茅台酒基酒产量5.63万吨,比2023年的5.72万吨减少约900吨——这是近年来,茅台产量首次缩减。
以茅台产量缩减为信号,其他名酒是否也会在达到营收、净利、产量的高峰后,进入到产量收缩的转折点,从而与白酒行业产量收缩的大势相符?
来源:中国酒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