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恐龙”与一座城的二十五载共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3:23 1

摘要:常州,新晋GDP“万亿俱乐部”成员,是闻名遐迩的“工业明星城”,也是飞速崛起的“新能源之都”。然而,如今在互联网上,与这座制造业强市关联最紧密的热门话题,却是“常州到底有没有恐龙?”尤其在“苏超”赛事期间,“恐龙军团”频繁出现在赛场内外,不止引来孩子们兴奋好奇

常州,新晋GDP“万亿俱乐部”成员,是闻名遐迩的“工业明星城”,也是飞速崛起的“新能源之都”。然而,如今在互联网上,与这座制造业强市关联最紧密的热门话题,却是“常州到底有没有恐龙?”尤其在“苏超”赛事期间,“恐龙军团”频繁出现在赛场内外,不止引来孩子们兴奋好奇的目光,也让许多成年人情不自禁加入这场跨越年龄的趣味探讨。

常州当然没有活恐龙,甚至没有挖掘出哪怕一块恐龙化石,却能成功将“恐龙”打造为比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更具认知度的城市名片,是全球与这一文化IP绑定最深的城市之一。

常州中华恐龙园 图源:恐龙园集团

而这一切的核心载体,当属常州中华恐龙园。在长三角文旅产业激烈竞争的格局中,中华恐龙园正是凭借这种“无中生有”的勇气和持续创新的能力,走过二十五载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概念构想,到单一主题乐园,再到如今形成覆盖策划规划、建设运营、IP输出和城市赋能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恐龙园集团已成长为文旅行业中兼具文化影响力和商业实战能力的标杆企业。

其成功之处不只在于推动“恐龙”元素走出园区,深度融入城市,成为连接市民情感的重要文化符号,更在于系统性地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业务版图 图源:恐龙园集团

这已超出了一般主题乐园的范畴,更像是一座城市与一个IP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共生实验”:从无“龙”之地,到恐龙之城,常州是如何用四分之一个世纪来讲好这个故事的?

驱动引擎:IP运营与“四科引领”的协同效应

2000年9月20日,在常州市政府、原国家地矿部、中国地质博物馆三方合作推进下,以“保护与展示珍贵古生物化石”为宗旨的中华恐龙园正式开园。其开创的“科普+游乐”创新模式,与传统博物馆单一的玻璃橱窗展陈方式截然不同,通过模拟恐龙生存的环境,大量运用声光电手法,在科普的基础上注入互动体验元素,这种超越时代的新鲜体验顿时引来市场热捧,开园首年便接待超100万游客,收入突破5000万元,一举突破了当时传统旅游景区依赖先天资源的桎梏。

环球恐龙城 图源:恐龙园集团

然而,随着硬件设施日趋丰富,恐龙园集团管理层逐渐意识到,缺乏文化内核的景观终将面临同质化困境,唯有拥有原创IP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主题公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活力。于是,集团不再局限于恐龙形象的还原,转而致力于为其注入科技、情感与文化内涵。

实际上,早在2007年,那个“IP”概念尚显陌生的时代,恐龙园集团便前瞻性地着手构建“世界观-形象-内容-传播-体验-衍生-资产”的完整IP产业链,陆续推出“恐龙宝贝”“恐龙人联盟”等一系列原创形象,不断丰富内容生态。

恐龙妹妹系列玩偶 图源:恐龙园集团

在“苏超”期间,团队敏捷响应网络热点,迅速将“恐龙妹妹”这一虚拟概念转化为“萌动全苏”系列玩偶,三天预售破万,创下两个月营收近两百万的业绩,并持续扩充“角角”、“犟犟”等新角色矩阵,通过短视频、直播、文化节庆和跨界演艺等方式持续激活经典恐龙IP的生命力,增强与年轻受众的互动黏性,展现了其较强的IP运营和市场应变能力。

科技则成为IP从概念走向沉浸体验的关键赋能者。通过540度环绕影厅“遨游侏罗纪”、LBE大空间项目《恐龙馆时光之谜》以及混合现实技术打造的《MR奇妙恐龙馆》,恐龙园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借助动态感知和智能交互的手段,让游客真正“进入”恐龙的世界。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集团提出的“四科引领”战略(科学、科研、科技、科普)。它让IP不止于形象,更拥有坚实的科学基底——包括与权威机构合作构建知识体系、推进“百龙计划”复原恐龙形象,也让科技不止于炫技,更承载了教育使命与社会责任,例如正在稳步推进中的大型防灾避险主题乐园“恐龙星球”,就传递出“不让恐龙的昨天成为人类的明天”的现实警示。

恐龙园成功构建起一个相辅相成的框架体系:IP为科技应用提供了内容和叙事框架,科技则让IP世界变得可感知、可互动、可沉浸。二者在“四科”体系的支撑下实现协同,成为恐龙IP最核心的驱动引擎。

模式创新:服务升级与模块化拓展

2013年,面对日趋增强的竞争压力,恐龙园集团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这次转型的核心是从传统的主题公园运营商,向"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运营和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恐龙园集团注重将其20余年运营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提炼出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5+3"发展模式和"24H12M80Y"景区开发理论。

"5+3"模式聚焦产品、服务、管理、营销和创新五个核心维度,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定制化三个实施路径,确保项目品质的同时保持灵活性。

"24H12M80Y"理论则强调为游客带来全天候、全年候和全年龄段的度假体验。这些理论体系共同构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旅游产品服务清单",为品牌输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作伙伴 图源:恐龙园集团

凭借这套成熟体系,恐龙园集团显著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和业务辐射范围,截至目前,其服务网络已拓展至全国超100座城市,涵盖上海、甘肃兰州、河南南阳、海南陵水等重点区域,累计合作项目突破500个。

小模块产品“探秘侏罗纪” 图源:恐龙园集团

恐龙园集团还创新性地建立起大中小模块化产品体系,精准对接不同细分市场需求。大模块以"中华恐龙园"为代表,占地500-600亩,打造区域赋能型一站式文旅目的地,具备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中模块包括"恐龙人探索营"、"暴宝庄园"等项目,规模在150-260亩,聚焦城市微度假和研学市场,满足都市圈消费升级需求;小模块如"恐龙人防灾避险体验馆"、"恐龙魔盒"等,规模在2000-6000平方米,具有灵活嵌入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优势,实现快速复制和推广。

这种创新模式帮助集团突破了传统主题公园的发展瓶颈,也为中国文旅行业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发展路径: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输出,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品牌的价值延伸,从而在持续变化的市场中保持适应力与竞争力。

组织保障:专业化团队与高效执行体系

在持续的创新与模式演进背后,恐龙园集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落脚于其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与一套高效协同的执行体系。这支兼具持续战斗力与创新精神的队伍,将“无中生有”的愿景一步步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现实成果,实现了从IP孵化、产品打造到城市赋能的全周期价值创造。

恐龙主题地铁专列 图源:恐龙园集团

在常州本土实践中,团队不仅成功将“恐龙”IP深度嵌入城市肌理——打造恐龙主题地铁、公交专列等一系列城市文化符号,塑造移动风景线,还深度参与多项城市更新项目,显著提升区域活力与空间体验。这些成果背后,是来自策划、设计、工程、运营等多条线成员的高度协同和高效执行。

不仅如此,团队还建立起持续进化的人才机制和创新文化。集团通过推行“项目经理”制度、设立专项孵化基金、定期组织创新工作坊等方式,充分激发一线团队尤其是年轻骨干的创造力,并交由他们主导实施,事实上,集团多个广受欢迎的服务优化与项目迭代,正是源于基层团队在实际运营中的洞察与提案。

这支既懂文化、又懂技术,既擅长创意、也精通管理的复合型团队,已成为恐龙园集团从主题乐园运营商走向城市赋能贡献者的关键支撑。他们不单单是项目的执行者,更是文旅融合时代中,助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组织力量。

未来展望:持续进化与行业引领

站在二十五周年的新起点,恐龙园集团正系统性地规划其下一阶段发展路径,持续推进模块化产品创新与技术融合,积极拓展多元业态组合,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文旅生态系统。

集团将重点推进核心项目的焕新与技术升级。例如“穿越侏罗纪”改造、“秘境奇遇”6D动感舱等旗舰项目,不仅是对设备的更新,更是沉浸体验与叙事方式的全面进化。同时,省级重点项目“东方侏罗纪”中的“恐龙星球”与“城堡酒店”也在稳步推进,旨在打造全球首个以防灾避险教育为核心的大型主题乐园集群,实现从单一景区到综合度假目的地的跨越,逐步构建能够容纳两至三日深度游的消费生态。

恐龙园节目表演 图源:恐龙园集团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恐龙园集团积极布局人宠共生度假区、亲子研学基地与智慧夜游等新消费场景,呼应Z世代及家庭客群对情感联结与陪伴价值的重视,达成从提供“娱乐体验”转向营造“情感陪伴”的战略升级,并通过引入大数据客流管理、AI个性化服务及VR/AR沉浸导览等智慧系统,构建“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一体化平台,系统提升运营效率与游客体验。

二十五载长河奔涌,恐龙园集团以其持续的资源创新、整合与赋能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战略样本,也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精益运营、从单一产品走向生态协同的深刻变革

来源:执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