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秋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34团的瓜田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下野地西瓜结满藤蔓,切开后果肉鲜红、汁水丰盈,咬上一口清甜爽口——这颗承载着地域特色与品质优势的“甜蜜果实”,凭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加持,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更让当地农户享受到了实
下野地西瓜喜获丰收 第八师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供图
夏秋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34团的瓜田里,一个个圆润饱满的下野地西瓜结满藤蔓,切开后果肉鲜红、汁水丰盈,咬上一口清甜爽口——这颗承载着地域特色与品质优势的“甜蜜果实”,凭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加持,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更让当地农户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地理标志“红利”。
依托自然禀赋 科学种出“瓜中佳品”
下野地西瓜的优秀品质,源于这片土地独有的天然禀赋。作为新疆优质西瓜主产区之一,134团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可达15℃以上,充足的光照(年日照时数超2800小时)让西瓜能充分积累糖分,较大的温差则减少了养分消耗,造就了下野地西瓜“甜度高、口感脆”的核心优势。
与此同时,134团的土壤以沙质壤土为主,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既能满足西瓜生长所需的水分供给,又能避免根部积水导致的品质下降;加之源自天山北麓的清洁冰雪融水灌溉,不仅为西瓜生长提供了充足水源,更确保了果实无污染物积累。这些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与水源条件,共同构成了下野地西瓜不可复制的“地域基因”,使其从源头就具备了区别于其他产区的品质优势。
若说自然禀赋是下野地西瓜的“先天优势”,那么科学的育种、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与标准化的采收,则是守护这份品质的“后天保障”。
在育种环节,当地组建了专项研发团队,依托下野地传统西瓜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现代育种技术,选育出“美冠3号”“蜜冠3号”等适应本地气候、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口感更佳的品种。这些品种不仅保留了下野地西瓜“高糖、脆爽”的核心特质,还能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田间管理上,下野地西瓜种植全程遵循标准化种植理念:采用“起垄覆膜”技术,既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又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防控病虫害;种植户还需按要求记录“田间管理台账”,详细标注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信息,实现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可追溯。采收环节同样有着严格的标准,农技人员会通过“糖度检测+感官评估”双重方式,判断西瓜成熟度。采收后,西瓜会按大小、糖度分级,确保每一颗流向市场的下野地西瓜都符合品质标准。
加强重点保护 筑牢地理标志“防护墙”
为守护下野地西瓜的品牌声誉,第八师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将其纳入地理标志重点保护名录,从帮扶、监管、维权三方面发力,为这一特色农产品保驾护航。
在技术帮扶上,该局明确要求使用“下野地西瓜”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主体需满足“在划定产区种植、采用特定品种、遵循标准化种植流程”等条件。本地企业、合作社及其他使用主体只有通过审核,才能获得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资格,有效避免了“滥授权、乱使用”现象。
在日常监管中,该局联合驻地市场监管所和执法大队开展常态化巡查:一方面对种植基地进行实地检查,核查田间管理,确保种植过程符合标准;另一方面,对市场上销售的下野地西瓜进行监督送检,重点检测农残、重金属等指标,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下架。
针对侵权假冒行为该局建立了“线上+线下”维权机制: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监测、消费者投诉举报等渠道,排查涉嫌冒用“下野地西瓜”地理标志的产品;线下联合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虚假标注”等侵权行为。此外,该局还积极推动“下野地西瓜”地理标志品牌推广,制作地理标志宣传挂图、短视频,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传播;指导企业在包装上标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种植基地、检测报告等信息,增强对品牌的信任度。
文旅融合赋能 让“甜蜜品牌”走向全国
吃西瓜大赛、西瓜雕刻展、西瓜主题摄影赛……每年丰收季节,134团都会举办“下野地西瓜文化旅游节”,这场以西瓜为核心的文旅活动,不仅让当地充满欢声笑语,更成为推动“下野地西瓜”品牌出圈的“流量密码”。
2024年第七届下野地西瓜文化旅游节期间,134团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较上届增长30%。活动现场,“千斤西瓜免费尝”“西瓜创意市集”等互动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微博#下野地西瓜节#话题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不少网友通过直播看到满地西瓜丰收的场景后,纷纷留言“想尝尝正宗的下野地西瓜”。
文旅活动的热度,直接带动了下野地西瓜的市场热度。此次旅游节期间,现场销售额达800万元,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45%;不少游客在体验西瓜节乐趣的同时,还走进种植基地参与采摘游,亲手采摘的西瓜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农事乐趣,更让下野地西瓜的品质形象深入人心。
地理标志保护与推广的种种举措,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当地农户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标志“红利”。凭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加持,目前下野地西瓜市场不仅在价格上高出普通西瓜,且供不应求。其中,获得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授权的企业,其西瓜产品价格更是比非授权产品高出20%,品牌溢价效应显著。对于农户而言,地理标志带来的不仅是“卖得贵”,更是“卖得好”。“以前种西瓜,要看天吃饭,还要担心卖不出去;现在有了地理标志,企业上门收购,种50亩地的话能多挣六七万元。”种植户们纷纷表示。
如今,下野地西瓜已成为第八师的一张“甜蜜名片”。地理标志这一“金钥匙”,不仅打开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大门,更开启了当地农户的增收致富路。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这颗“甜蜜果实”将结出更多地理标志“硕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本报通讯员 董辉利 屈鹏辉)
来源:石河子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