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2.内蒙古黄河“几字弯”:鞍犁映长河 青水照同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2:39 1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专刊分山河共美、历史共创、家国共兴、血脉共融、伟业共铸、文脉共续六个专题,共刊发了48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鞍犁映长河 青水照同心

文/朱宇 牧兰 奇海林

长城、黄河在内蒙古的第一次拥抱—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供图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一道气势磅礴的“几”字形弯折纵贯我国北方,在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勾勒出跨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五省区的生态文化长廊。其顶端的河套段汇聚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构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几字弯”,这片区域既是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大通道、大熔炉,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大场域、大舞台。

当黄河自宁夏进入内蒙古后,奔腾穿越鄂尔多斯高原、乌兰布和沙漠、阴山山脉等多样地貌,流经阿拉善盟、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等7个盟市的42个旗县(市、区),以800余公里蜿蜒河道绘就气势恢宏的生态弧线——从乌兰布和的沙海绿洲到阴山岩画的千年守望,从河套平原的“塞外粮仓”到库布其的治沙奇迹,这条生态长廊最终在准格尔旗完成此段“弓形”壮旅,将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篇章写入辽阔山河。

山河形胜 文明交融

黄河“几字弯”的地理格局堪称“大地史诗的天然手稿”,这里的地质构造就是地球演化的活标本。西起贺兰山余脉,东至吕梁山麓,北抵阴山屏障,南接白于山丘陵,这片5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构筑起我国北方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生态——经济复合带。

从宁夏青铜峡到内蒙古托克托的“几字弯”顶部,由于经年累月的大量泥沙堆积导致河床抬升,水在高处流,于此形成“地上悬河”奇观。乌兰布和沙漠年均近亿吨流沙侵袭,造就40公里沙阻段。早在秦汉时期开创的“引黄淤灌”技术破解水沙矛盾,将泥沙转化为有机质沃土,滋养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河套灌区。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干旱区,这使得河套平原蜕变为“塞外粮仓”,荒漠中孕育出万顷良田。2019年,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和稀土矿藏,地上则分布着广袤的草原,形成“地下黑金”与“地上绿洲”共生的独特发展模式。北部的阴山山脉作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其特殊地形滋养了河套平原,使之成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农牧业基地。库布其沙漠经历数十年治理,从“死亡之海”蜕变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印证了生态修复的可行性。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片区凭借其交错的山川、广袤沙漠与辽阔草原,不仅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带,更为多样生物提供栖息地,展现出雄浑壮美的地理特征。这里通过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了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的有机统一。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 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与历史遗存生动诠释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程。萨拉乌苏河畔出土的3.5万年前“河套人”头骨化石,揭示了东亚人类演化的关键线索;阴山山脉数万余幅岩画构成祖国北疆的原始艺术长廊,记载着草原先民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在包头修筑九原城。秦汉时期,蒙恬“徙民实边”,修建的秦渠、汉渠灌溉体系沿用两千年;昭君出塞沿道传播丝帛技艺、推广农耕技术,促进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深度交融。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将平城(今山西大同)打造为各民族你来我往的舞台,云冈石窟融合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见证文明交流互鉴。

隋炀帝巡幸十二连城,成就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各民族交往交流盛会;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吸收唐宋典章制度,西夏陵模仿唐宋陵寝布局,承载中华文明印记;元代的鄂尔多斯成为东西方文明中转站,与马可·波罗笔下的丰州天德军(今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共同见证了国际商旅往来。

近代“走西口”浪潮催生“蒙汉杂处,农牧兼营”的新型社区,晋陕农耕技术与游牧智慧碰撞出河套地区独特的音乐种类——漫瀚调,蒙古长调的悠远苍茫与晋西北腔的婉转嘹亮在此交融共生。

从大窑遗址远古先民到《敕勒川》的草原赞歌,从赵长城军事防线到历代屯田开发,黄河“几字弯”以层层积淀的文化遗产,镌刻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轨迹。阴山岩画的原始笔触、云冈石窟的雕刻凿痕、西夏陵的夯土实心塔,共同构筑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彰显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深层基因。

滔滔黄河 绿动北疆

黄河“几字弯”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俱全,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其生态保护更是一场与自然规律的深度对话。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生态治理,多次深入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考察调研,指出“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涉及全区7个盟市,是沙化土地分布较为集中、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是攻坚战的主战场。自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内蒙古各地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布局“黄河安全保卫战”、“贺兰山生态廊道护卫战”、“控沙斩源攻坚战”、“塞外明珠保卫战”四大战役,重点解决好黄河“几字弯”地区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

内蒙古杭锦旗图古日格嘎查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牧民乌日根达来30余年带领乡亲们坚守治沙一线。新时代以来,他联合当地治沙团队实施“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治理策略,累计修复沙漠面积达840万亩;创新技术将树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使10万亩沙地变为绿洲,构筑起生态屏障。

库布其沙漠治理是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的一个典范。在其生态治理过程中,无数个像乌日根达来一样的治沙人坚持在沙漠腹地植树造林,将一片片沙地变成了绿洲。通过这些治沙英雄们的共同努力,有效阻止了库布其沙漠的扩张,减少了对黄河的输沙量,黄河“几字弯”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黄河“几字弯”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些地区发展生态农牧业,推广优质牧草种植、舍饲圈养等模式,既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还有些地方依托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开展的跨区域协作,奏响团结奋斗的时代凯歌。内蒙古与陕西、宁夏建立“五市联防”(鄂尔多斯、榆林、银川、巴彦淖尔、乌海)机制,在毛乌素沙地实施“南围北堵、东切西封”的联合攻势,2024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758万亩,打造出300公里跨省(区)生态廊道。河套灌区创新“农业节水—工业补偿”交易机制,农户通过滴灌技术每节约1立方米水可获得0.8元补偿,2024年交易量达1.2亿立方米,既保障了“塞外粮仓”稳产,又支撑了鄂尔多斯煤化工产业用水。

如今的内蒙古黄河“几字弯”,多元主体共治格局日渐成熟。乌兰布和沙漠创新“四轮驱动”模式,政府提供50%种苗补贴,企业投资30亿元建设生态光伏基地,农牧民以沙地入股获得分红,科研机构负责技术攻关,带动农牧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生态价值转化成效显著。乌梁素海构建“芦苇—渔—旅”产业链,年产出有机芦苇5万吨、生态鱼8000吨,湿地旅游收入超15亿元;库布其沙漠利用光伏板遮阴效应和沙漠碱性水体发展螺旋藻养殖,年产藻粉2000吨,占全球产量的12%。这些实践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转化,推动生态治理由被动防治转向价值创造。

美好家园 佳话永传

汇千流,纳百川。黄河“几字弯”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灿烂的黄河文化,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颂歌,“三千孤儿入内蒙”就是草原上家喻户晓的佳话。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自治区接收了近3000名南方孤儿。当时,年仅19岁的都贵玛成为四子王旗保育院28名上海孤儿的“临时母亲”。她寒冬深夜单骑数十里寻医,以体温温暖病儿,独创“蒙古袍襁褓法”抵御严寒;教习蒙古语、调制奶茶,帮助孩子们融入草原……在其精心照料下,28名孤儿全部健康存活,创下生命奇迹。

都贵玛用草原母亲的胸怀,展现了超越血缘、跨越民族的大爱。三千孤儿与蒙古族母亲之间,原本相隔千里,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千余名南京知识青年赴黄河“几字弯”区域的鄂尔多斯高原生活。他们与牧民同住蒙古包、共饮奶茶,相互学习语言和牧业技能,同时引入先进知识技术改善畜牧条件。两地青年在风雪牧歌中互助成长,互结“安达”(蒙古语,意为兄弟),甚至结为伉俪。这段同甘共苦的岁月,以青春热血浇灌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成为草原世代传颂的佳话。

78岁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工信和科技局(原科学技术局)退休干部王强,就是当年奔赴高原的南京知青中的一员。1968年夏秋之交,他与1086名南京知青奔赴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他仅用3个月就掌握了蒙古语,主动提出到最苦的羊棚里干活,践行扎根草原的誓言——娶蒙古族妻子、收养蒙古族孤女,当了56年“羊倌”,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大草原。2024年,王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黄河奔流不息,见证了无数民族团结的感人瞬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与和谐。

黄河“几字弯”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里,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