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2:58 1

摘要: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成长。正如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场生命的对话中,家长与孩子互为镜像,彼此成就。

作者:曾军良

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成长。正如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场生命的对话中,家长与孩子互为镜像,彼此成就。

在浩瀚的宇宙中,最精妙的关系莫过于亲子之间的相伴相长。当我们迎来一个新生命时,不仅迎来了一个需要被教育的孩子,更迎来了一个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家长对孩子的单向塑造,而是两个生命在时光中的相互滋养和共同进化。

跨越时空的教育智慧: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古代经典《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彰显光明的德行,不断自我更新,达到完善的境界。这种完善并非仅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期待。

孔子曾坦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中,每位成员都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孩子纯净的眼光能照见我们被世俗遮蔽的本真,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打破我们固化的思维模式。当我们以谦卑之心向孩子学习时,教育的真正奇迹才开始发生。

西方教育史上,蒙特梭利强调:“儿童是成人之师。”她通过科学观察发现,儿童天生具有自我建构的能力,成人需要做的是提供适宜的环境而非过多的干预。这一观点在神经科学领域得到了印证——人类大脑终身都具有可塑性,亲子互动实际上在不断重塑双方的大脑神经网络。

共同成长的科学基础:双向影响的神经机制

21世纪神经科学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发现:亲子关系不是单向的教导过程,而是双向的神经生物调节系统。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同时孩子也会触发父母大脑的变化。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孩子前额叶皮层的发育,这是执行功能和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区域。同时,养育行为也会激活父母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促进催产素分泌,增强共情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重新塑造我们自己的大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发现,成为父母后,大脑中与情感处理、共情和决策相关的区域会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父母更能理解孩子的需求,更有效地回应孩子的情绪。

建立“共同学习时间”,每天至少有30分钟与孩子共同从事一项学习活动;实践“反思性对话”,定期与孩子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成长体验;创建“家庭成长日记”,记录双方的点滴进步和感悟。

数字化时代的共成长挑战与机遇

在数字技术重塑一切的时代,家长与孩子共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5%以上,数字原生代与数字移民之间的代际差异日益明显。这既带来了代际数字鸿沟的挑战,也创造了共同学习的新机遇。家长不必成为技术专家,但需要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与其禁止孩子使用数字设备,不如与他们一起探索如何负责任地、创造性地使用技术。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那些与孩子共同探讨数字公民素养、一起制定网络使用规则的家庭,孩子出现网络成瘾问题的比例显著较低。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引导了孩子,也更新了自己的数字技能和认知框架。

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数字使用公约,包括屏幕时间、内容选择等;定期一起学习新技术,如编程、视频编辑或数字艺术创作;开展“数字排毒日”,共同体验离线活动的乐趣。

情绪智慧的共同修炼:从情绪盲到情绪导师

情绪能力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核心课题。儿童发展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比智商更能预测未来的成功和幸福。而情绪智慧不是通过说教传授的,而是通过日常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情绪状态是孩子情绪发展的第一环境。当我们能够识别、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时,就为孩子提供了最佳的情绪教育模板。相反,忽视或压抑自身情绪的家长,很难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能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采用“情绪教练”方式的父母(即认可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理解和处理情绪),其子女在学业表现、社交能力和身体健康方面都表现更优。而成为情绪教练的过程,本身就是家长情绪智慧的深化过程。

实践建议:学习情绪识别的技巧,与孩子一起给不同情绪命名和描述;实践“情绪时刻”,每天分享各自的情绪体验和处理方式;建立家庭情绪支持系统,在情绪风暴时相互支持和理解。

面向未来的共同成长:培养变革时代的核心素养

世界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未来工作报告》指出,当今小学生中有65%将来会从事目前尚未出现的工作。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对家长和孩子同样适用。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两代人需要携手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和品格力量这些跨时代的核心素养。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零点项目”研究发现,那些重视过程而非结果、鼓励探索而非标准答案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而这种环境的创建,需要家长首先突破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

每月选择一个主题与孩子共同研究,培养跨学科思维;一起参与项目式学习,完成从创意到实践的全过程;定期参加社区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成长共同体中的双向滋养

家庭教育是一场双向的修行。当我们放下权威的姿态,以真实、开放的态度与孩子共同成长时,教育的力量才会真正显现。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但需要不断成长的父母;不需要拥有所有答案的父母,但需要愿意一起寻找答案的父母。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教育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成为两代人共同探索生命意义、实现自我价值的旅程。当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不仅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也给了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的儿女。”让我们以谦卑之心、开放之态,与孩子携手同行,在相互启迪中共同走向更加丰盈、完整的生命境界。

在这条共同成长的路上,我们终将明白:教育不是牺牲,而是收获;不是负担,而是礼物;不是终点,而是旅程。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最美的生命对话,是最深的教育智慧,也是最真的人生幸福。

(作者: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 曾军良)

来源:魅力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