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梗小孩横行,教育与家庭培养出的“表演机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0:32 1

摘要: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孩子?十来岁,上来就“鸡你太美”“666啊也是被大家玩上了”,几句话顶你半天气。作业提醒?一句“那咋了,又能怎?”;吃蔬菜?“中式教育你赢了!”;家长叹气?“原生家庭,我迟早远离你们。”面对这种孩子,成年人只有三个选择:气到爆、叹气,或者直接撤

文︱陆弃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孩子?十来岁,上来就“鸡你太美”“666啊也是被大家玩上了”,几句话顶你半天气。作业提醒?一句“那咋了,又能怎?”;吃蔬菜?“中式教育你赢了!”;家长叹气?“原生家庭,我迟早远离你们。”面对这种孩子,成年人只有三个选择:气到爆、叹气,或者直接撤退。

我有两个侄子,都是这个档次。无论劝学、叮嘱、斥责、引导,回应永远是那几句固定梗。不是你不够耐心,而是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他们的世界里,语言是一种表演,一种防御,甚至是一种游戏机制。你越生气,他们越觉得你落伍;你越着急,他们越能顶出冷嘲热讽。

这不是偶然,这是体系化的产物。学校教育不停强调纪律、标准答案、分数至上;家庭教育要么溺爱、要么高压。结果呢?孩子们的思维在早期就被固化,创造力被系统碾压,逻辑思考被碎片化信息替代。再加上手机,尤其是短视频、直播的全面侵占,他们每一次刷屏,都在接受成百上千个烂梗、恶搞段子和“共鸣式愤怒”。孩子们大脑的神经元被喂得像快餐店的汉堡,不消化,只循环。

冲突点也就显现出来。孩子的反应模式——“那咋了”“无恶意哈,你杠就是你对”——不仅是自我保护,更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他们知道家长没耐心,老师没时间,世界充满噪音。于是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就是重复梗、拒绝深入对话。你看似在教导,其实是在跟一个程序化的小机器人交互。

影响已经开始蔓延。公交车上、直播间里、家庭餐桌上,烂梗小孩成批出现。孩子们用网络语言回应现实,用表演遮蔽真实感情。社会的互动质量下降,孩子的社交能力停滞,批判性思维被削弱。成年人焦虑,教育者焦虑,连普通路人都要承担被烂梗轰炸的成本。未来社会,面对这样的年轻人群体,能指望他们独立思考、承担责任吗?

关键变量很清楚:信息环境+教育方式+家庭管理。手机和大数据算法让烂梗成为循环喂养,学校和父母的应试和懒散方式,让孩子无法筛选信息,只能全盘接受。加上社交压力、同龄人影响,孩子们被塑造成“批量化幽默机器”,甚至在现实中重复网络套路,麻木而冷漠,语言贫瘠却情绪饱和。

最终,你看见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共振。教育模式、家庭生态、信息流通方式,联合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烂梗小孩。你气也气不起来,喊也喊不动。短视频让他们情绪满格,长辈的叮嘱不过是过眼烟云。学校和父母没意识到,他们培养的不是下一代,而是一批批重复模板。你批评教育?批评家庭?不如先承认,烂梗小孩,是社会批量生产出来的产物。

他们不坏,只是被时代折磨得学不会思考。你的耐心被消耗,你的期待被拆解,你只能看着他们一遍又一遍把梗循环输出,叹息着自己的无力。而社会,也在默默加速这个生产线。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