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铭刻边镇史诗:从《宣府钟楼记》与《重修清远楼记》透视宣化文化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9:21 1

摘要:宣化清远楼,这座矗立于古城中轴线上的明代钟楼以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其楼内两通石碑静立五百余年。西侧为明代都察院都御史杨谧撰写的《宣府钟楼记》,东侧为清代工科给事中吴炜所撰《重修清远楼记》。这两块碑文不仅是建筑工程的档案,更是解码宣化“九边重镇”军事意志、多

宣化清远楼,这座矗立于古城中轴线上的明代钟楼以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其楼内两通石碑静立五百余年。西侧为明代都察院都御史杨谧撰写的《宣府钟楼记》,东侧为清代工科给事中吴炜所撰《重修清远楼记》。这两块碑文不仅是建筑工程的档案,更是解码宣化“九边重镇”军事意志、多元文化交融与工匠精神的密钥。它们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勾勒出一部跨越明清的边疆史诗。

碑文钩沉:

边疆治理的军政叙事

《宣府钟楼记》成文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详述了明成化年间钟楼营建的始末。碑文开篇即点明钟楼的核心功能:“钟鼓之设,所以司晨昏节出入,历禁令而防奸宄。”在明代,宣府镇作为“九边之首”,控扼蒙古南下的咽喉,钟楼不仅是报时建筑,更是军事警报系统的心脏。碑中记载,都御史秦纮初建钟楼时,因战事频仍、工料匮乏,工程一度停滞,直至太监孙振力排众议,召集工匠“伐石陶甓,炼石为灰”,终成“斗角璇题,突然凌空”的巍峨楼阁。这一过程,折射出明代边疆防御体系中“军事优先”的务实逻辑。

《重修清远楼记》则刻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记录了乾隆九年(1744年)的修缮盛举。吴炜在碑文中强调“修废举坠,以彰盛世之隆”,将钟楼修缮视为“文治武功”的象征。乾隆帝北巡时亲临宣化,拨银十万两重修清远楼,并御题“声通天籁”匾额,将军事设施转化为“声教远播”的文化符号。两碑对照,可见明清两代对边疆治理的差异:明代重实用防御,清代则更注重文化统合。

建筑密码:

从军事堡垒到文化地标

杨谧笔下的钟楼,是明代军事工程的典范。碑文详述其结构:“崇台高八米,十字券洞四门通衢,楼体三层,悬万斤铜钟。”这一设计兼具防御与瞭望功能,券洞下的车辙深达30厘米,印证了宣化作为“张库商道”枢纽的繁盛。而吴炜所记清代修缮,则凸显美学升华:“碧瓦朱甍,璇子彩绘,八瓣莲花藻井。”莲花意象暗示边关将士对和平的祈愿,军事建筑由此被赋予精神寄托。碑文还揭示了建筑技术的传承。明代钟楼采用“五伏五券”拱顶技术,清代修缮时沿用“修旧如旧”原则,复原绿琉璃瓦与梁架斗拱。这种“古今叠压”的建造史,恰如宣化“军城”向“商城”转型的缩影。

文化象征:

匾额题词中的政治隐喻

两碑均提及楼檐匾额的更迭,成为解读权力话语的窗口。明代钟楼匾额“震靖边氛”由武将题写,笔力雄浑,直指军事威慑;清代“声通天籁”为乾隆御笔,以诗性语言消解边塞肃杀,暗合“钟鸣鼎食”的盛世隐喻。四块匾额从“镇守四方”到“声通天听”,完成了从“武备”到“文治”的转型。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碑阴镌刻着参与工程的工匠与军官姓名,这种“署名责任制”,体现了古代工程管理的严谨,也让普通劳动者的名字与将相同列青史,成为“工匠精神”的活化石。

石不能言,历史有声,《宣府钟楼记》与《重修清远楼记》,如同两位沉默的史官,用冷硬的石刻存储热血的记忆。它们讲述的不仅是砖木的垒砌,更是边疆治理的智慧、多元文明的碰撞与匠人薪火相传的坚守。当游客驻足碑前,触摸那些被时光磨蚀的文字时,或许能听见五百年前的夯土声、驼铃声与钟鼓声,在宣化的天空下交织成永恒的和鸣。记者 翟见英

来源:张家口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