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解锁校社共建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为高校学子打造安静舒心的学习空间,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海大路社区党委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志愿服务与社区资源创新结合,推出“志愿服务换资源”共享自习室活动,规划党群服务中心内一间综合活动室,错时向海大学子开放
为解锁校社共建新模式,盘活闲置资源,为高校学子打造安静舒心的学习空间,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海大路社区党委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志愿服务与社区资源创新结合,推出“志愿服务换资源”共享自习室活动,规划党群服务中心内一间综合活动室,错时向海大学子开放,开启校社共建共治共享新篇章。
盘活资源:公共空间变身“学习充电站”
针对高校自习空间紧张问题,海大路社区党委主动对接周边高校,聚焦高校学子需求,创新服务举措,将党群服务中心内闲置活动室错时开放为“共享自习室”。以独立书桌、WiFi、饮水、照明等服务供应,每日18:00-22:00向学生开放,有效缓解高校周边自习压力。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盘活公共资源,让社区成为高校教育的延伸阵地,既服务学生成长,又激发社区活力。”
志愿赋能:服务社区兑换“学习通行证”
本次活动的初衷是“奉献—回馈”双向循环体系,海大路社区党委聚焦联合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拓展治理脉络至周边高校,以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助老服务、文化宣传等志愿活动,学院党支部负责日常运营、设备维护及积分核验,社区设置志愿积分兑换自习室使用制度的形式,将学生与社区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元共治。首批参与的于同学说:“共享自习室既解决了自习需求,又让我们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很有意义!”
长效共建:多元场景打造“校社融合生态圈”
本次共享自习室是海大路社区党委探索校社共建形式的重要试点,未来将逐步开放健身房、篮球场、网球场等共享设施,形成“志愿服务—资源兑换”可持续模式。文新学院团委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激励青年在服务中担当责任,社区则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海大路社区党委以“小积分”撬动“大资源”,盘活社区闲置空间资源,增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性,拓展了高校育人空间,搭建校社协同发展的新桥梁。未来,海大路社区党委将围绕校社联动持续探索创新,促进高校与社区资源的双向流动,打造社区治理与高校人才培养新的融合样本。
来源:齐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