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携程旅行网发起行政约谈,责令其整改利用“调价助手”工具强制修改酒店价格、侵害商家自主定价权的行为。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本该是消费者薅羊毛的黄金时刻,监管的一则公告,让携程再次站上舆论风口。
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携程旅行网发起行政约谈,责令其整改利用“调价助手”工具强制修改酒店价格、侵害商家自主定价权的行为。
这一事件引起网友热议,焦点又回到“技术霸权”的讨论上。携程并非个例,暴露出的是商旅平台乃至整个电商平台,在大数据技术滥用下的通病。
从“调价助手”到“大数据杀熟”,从价格操控到算法歧视,技术红利俨然已经变成一把双刃剑,正不断地损害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
携程被约谈始末,源自酒店商家的集体控诉
本次约谈事件,源于多家酒店商家的联合举报。这些商家发现,携程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他们的交易和价格进行了不合理限制,剥夺了他们的自主定价权。
携程通过名为“调价助手”的后台工具,在未与酒店协商的情况下自动扫描竞品平台价格并强制调低酒店底价。
郑州某电竞酒店负责人张先生展示后台记录显示,该工具曾单日触发7次价格变动,导致其房间单价从120元骤降至70元,远低于成本价。
最令商家不满的是,即便申请关闭此功能,携程仍会通过后台私自重启,形成“关闭-重启”的恶性循环。
通俗的讲,就是关不掉改价系统。你的商品服务在携程上,必须就得保持最低,如果几个平台都是同样的最低价,那携程会把价格自动调配的更低。
想必,如若不是这样的霸王条款,商家也不会联名去举报这位商旅巨头。
这一行为直接违反《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关于“不得利用服务协议限制经营者自主定价”的规定。
郑州市监局于9月4日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携程30日内完成合同条款修订、调价工具优化,并建立长效合规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约谈距贵州省市监局8月5日约谈携程等五家平台仅隔43天,彼时贵州方面已明确通报“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定价、订单生效后毁约加价”等风险点。
同品不同价,你被大数据“杀熟”过吗
其实,商旅平台和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进行控价、改价以及大数据杀熟,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在线旅游平台已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占比高达50.48%。
大数据的常见把戏:同样的商品,不同的价格,俗称“千人千价”。
大数据杀熟的核心在于通过用户画像实施价格歧视。以携程为例,其算法系统会综合设备型号(iPhone vs 安卓)、地理位置(一线城市 vs 三四线)、会员等级、浏览频率等数据,将用户标记为“高支付意愿”或“刚需群体”。
例如,频繁搜索某酒店的用户会被判定为“急需”,平台减少其优惠;而新用户则享受“首单优惠”。
这种策略在机票、酒店、打车服务中普遍存在——同一航班,金钻用户看到的“出行无忧礼包”价格比普通用户高17元;同一酒店,老用户搜索价高于新用户200元。
电商平台的价格猫腻同样花样百出。有用户发现拼多多上同一款商品,旧手机显示价格比新手机贵 20%;京东会员看到的促销价,非会员反而能以更低价格购买。
举个略微夸张的例子,如果系统能识别出用户是张雨绮,那推送的十元羊毛袜子,必须得标到五百,否则张雨绮可能看都不看的,毕竟她自己曾在直播间说过的,自己699连一双袜子都买不到。
这些 “同品不同价” 的现象背后,是平台基于用户画像、消费能力、浏览历史构建的价格歧视模型。
尽管《电子商务法》明令禁止价格歧视,但消费者维权仍困难重重,多数只能进行网上投诉维权。
江苏省消协调查显示,82.93%的受访者知晓差异化定价,其中45.36%遇到“反复浏览后价格上涨”。在旅游平台,52.92%的用户遭遇“同一房型不同入口价格差异”。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携程“大数据杀熟”投诉达7161件,“捆绑搭售”投诉6701件,涉及机票默认勾选“全能保障服务”、酒店订单自动附加“早餐券”等隐形消费。
在这些投诉中,女性用户占比超60%,90后占比54.21%,500元以上大额杀熟占比过半4。这表明年轻消费者和女性用户更容易成为大数据杀熟的目标。
写在最后:从合规治理到生态重构
平台屡屡越界的背后,其实是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的。
过去,在互联网飞速发展阶段,平台更多是补贴用户进行拉新,而如今,进入存量时代,客单数增长放缓,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就只能在客单价与利润率上“下功夫”。
显然,平台并没有在明显上下功夫,而是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及天然的隐蔽性,在背后对消费者进行了剥削。
如何彻底地消除“技术霸权”,一直是监管所面临的难题。
现有法律对 “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 等新型违规行为的界定仍存模糊地带,惩戒力度不足难以形成震慑。
2025 年 4 月实施的《网络交易合规数据报送管理暂行办法》迈出关键一步,要求平台定期报送交易数据、违法行为线索,为监管部门提供 “穿透式监管” 的技术基础。
这种 “以数据治数据” 的思路值得推广:一方面要求平台公开算法原理,特别是定价和推荐逻辑;另一方面建立第三方算法审计机制,对涉嫌歧视的模型进行评估整改。
消费者权益保护也需进行创新。可借鉴 “冷静期” 制度,对酒店、机票等预订服务设立 24 小时无理由退订通道;建立 “价格保护” 机制,同一账号短时间内遇价差自动补退。
另外,可将投诉解决率与平台信用评级挂钩,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彻底改变之前网络投诉不痛不痒的尴尬现状。
最重要的,消费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留存消费记录和相关证据,如订单截图、价格对比等。不能让纵容与忍让,成为“技术剥削”的沃土。
当 “科技向善” 从口号变为行动,平台、商家与消费者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毕竟,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处处设坑的 “智能推荐”,商家期待的更不是强买强卖的平台霸权。
这场始于携程的监管约谈,终将推动整个行业走向透明、公平、可持续的未来。唯有如此,互联网平台才能找回初心,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让大数据真正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利器,而非少数企业牟利的 “杀猪刀”。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