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9年初夏,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校园,在法国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后,拔得头筹的是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紧追其后的就是波伏娃,两个学霸不打不相识,之后1.52M的小个子萨特向高个子美女波伏娃展开了热烈追求,伏波娃没架住,波伏娃被萨特的冲天豪
法国开放性关系鼻祖,恋一人51年只睡不婚,死后戴着前夫戒指与萨特合葬,被誉为“女权主义鼻祖”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大家都听说过。
1929年初夏,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校园,在法国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后,拔得头筹的是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紧追其后的就是波伏娃,两个学霸不打不相识,之后1.52M的小个子萨特向高个子美女波伏娃展开了热烈追求,伏波娃没架住,波伏娃被萨特的冲天豪气深深吸引,她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果断离开家,和萨特一起私奔。
让-保罗·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娃
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人生观,而且都是狂热的哲学爱好者,也都沉迷于写文著书,彼此互为对方的影子,是典型的志同道合。但很快,萨特向波伏娃提出了一个渣男式的建议:签订“爱情合约”。萨特要求两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谎言存在,并且双方均需接受对方和别的异性之间产生的“偶然爱情”。
在后来的生活中,萨特情人换个不停,波伏娃不仅知情,有时候还帮忙介绍女学生给萨特。
但波伏娃也不落后,跟美国作家阿尔格伦爱得很火热。
1980年4月,法特因肺水肿去世,1986年4月,波伏娃也因为肺水肿去世,波伏娃去世后,戴着前夫的戒指与萨特合葬在了一起。
这就是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故事,没有多少物质与金钱,几乎都是信仰和思想,拿我们的话说,萨特就是个渣男,只睡不给钱。
但在当代中国社会,彩礼、房、车、分手费等等这些婚姻或恋爱的工具,成为很多人追求物质利益的驱动力,好像我们工作、生活就是为了挣钱娶老婆,娶老婆要彩礼、要房子,要车子,然后结婚,生孩子,然后又是循环。
就像张艺谋到农村去拍电影时,在上山的路上,看到一个10几岁的农村小孩在放羊。张艺谋问小男孩: '娃,你做啥?' '放羊'。 '放羊做啥?' '挣钱'。 '挣钱做啥?' '娶婆姨'。 '娶婆姨做啥?' '生娃'。如此往复。
翟欣欣,这个名字因2017年的一桩骗婚悲剧而家喻户晓,被指控通过多次短暂婚姻敛财,最终逼迫WePhone创始人苏享茂自杀,索要千万财产,而引发全网公愤的女人。
如今,2025年9月,她的敲诈勒索案已一审结束,被判12年刑期。
如果中国多一些像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存在主义思想家,翟欣欣这样的“捞女”还会出现吗?波伏娃作为女权主义鼻祖,她与萨特的开放恋情虽涉及多重伴侣,却以纯粹情感维系,没有物质纠葛。这是否暗示,“捞女”现象与当下“唯钱是命”的物质社会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剖析这一问题,探讨存在主义思想如何对抗物质主义,揭示翟欣欣案背后的时代镜像。
首先,回顾翟欣欣案的来龙去脉,翟欣欣,1987年生于山东泰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为高校教师,舅舅是公安大学教授。
她本科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就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表面上是“白富美”形象。2011年,她与大学同学短暂结婚离婚,获赔20万元。
此后,她从事模特和礼仪工作,户口迁至北京。报道显示,她至少有过三次婚姻,每次以经济补偿结束,总计获利上千万元。
不过最臭名昭著的是2017年与苏享茂的“闪婚”。两人通过世纪佳缘相识,仅认识两个月便领证。翟欣欣伪造简历,自称“本硕连读”,并晒别墅房产证诱导苏享茂展示财产。
婚后不到10天,她以“性格不合”为由提出离婚,胁迫苏享茂签署协议:赔偿1000万元、三亚房产过户,否则曝光其公司WePhone的“灰色运营”和个人漏税,威胁倾家荡产。
苏享茂不堪重负,于9月7日在北京跳楼自杀,年仅30岁。法院后来认定,此案婚恋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翟欣欣敲诈勒索罪成立,须退赔全部违法所得。
翟欣欣并非孤例,她代表了“捞女”文化的极端化:将婚姻视为交易工具,男性视为“ATM”。
网络上,“捞女”标签泛滥,从相亲App上的“彩礼杀手”到离婚案中的“分手费索要”,屡见不鲜。这与波伏娃和萨特的恋爱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波伏娃与萨特从1929年起维持长达50年的“开放关系”:两人约定“透明的背叛”,即互相告知外遇,但核心是情感承诺,而非排他性。 波伏娃确实有过多位情人,包括学生和知识分子,她甚至介绍年轻女性给萨特(如比安卡·兰博瓦),但这些关系建立在智力交流和自由选择基础上。
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者让-保罗·萨特
波伏娃写道:“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她强调女性自主性,反对将女性物化为生育或依附工具。
萨特同样风流,他的情人遍布巴黎左岸咖啡馆,但他们的结合无金钱纠葛:两人合住一套公寓,经济独立,靠著作养活。
波伏娃的回忆录《情人的力量》详述,这种“必要的不忠”源于存在主义哲学——人类自由选择伴侣,但必须承担责任,而非以物质交换自由。
可能有人问,若中国多些萨特与波伏娃式的思想传播,“捞女”如翟欣欣何以存在?
答案在于思想的缺失与社会的扭曲。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急速物质化转型。1978年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GDP高速增长,但也催生“拜金主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与安全需求满足后,应追求自尊与自我实现;然在中国当下,房产、彩礼等“刚需”放大安全焦虑,导致婚姻异化为“投资”。
据民政部数据,2023年中国结婚登记仅683万对,创历史新低,离婚率却超40%。 “捞女”兴起,与女性经济弱势有关:虽女性就业率高,但工资差距存(女性平均收入为男性的80%),房产多以男方名义登记,离婚后女性权益易受损。
翟欣欣案中,她利用苏享茂的“创业弱点”敲诈,正是物质社会中“弱肉强食”的缩影:金钱成为权力杠杆,情感沦为附属。
存在主义思想若在中国更普及,或许能瓦解这种逻辑。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自由选择”:人被“抛入”世界,必须通过行动定义自我,而非被物质决定。波伏娃延伸此点,批判资本主义如何将女性“他者化”,即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若中国教育融入这些理念,年轻人或视婚姻为“真实关系”,而非“交易”。譬如,波伏娃的开放模式强调“互惠”:情人交换思想,而非财产。这与翟欣欣的“速战速决”——结婚42天索千万——天差地别。
在法国,存在主义影响深远,战后巴黎成为自由恋爱圣地;中国若推广波伏娃女权讲座,或许能培养“情感优先”的文化。试想,若翟欣欣读过《第二性》,她或觉醒女性独立,不需靠“捞”维生;若苏享茂熟稔存在主义,或视金钱威胁为“荒谬”,肯定会勇敢拒绝。
然则,“捞女”存在是否全因物质社会?部分是,但非全部。社会结构是土壤,个人选择是种子。翟欣欣出身书香门第,却从大学时代起视美貌为“生财工具”。
她的这几次婚姻模式——闪婚、离婚、获赔——显示心理偏差:可能源于童年家庭不和(父母分居,北京别墅与泰安老屋的割裂)。
再者,可能物质社会会放大偏差:比如,高房价(一线城市均价超5万/㎡)推高彩礼(全国平均15万),女性为“安全”而“捞”。
但反观波伏娃时代,法国也资本盛行,她却选择贫困中的自由恋爱。关键在价值观:存在主义教人直面“虚无”,拒绝异化。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论及,成熟之爱是“给予而非索取”;当下中国,App算法推送“门当户对”,强化物质匹配,助长“捞女”。
进一步剖析,“捞女”现象的双刃剑效应。积极面,它暴露性别不公:女性“捞”源于历史压迫,波伏娃即为此而战。
中国女权运动起步晚,MeToo虽兴起,但常被污名化。若多波伏娃式人物,如学者李银河推广“性解放”,或能转向正面:女性经济独立,恋爱纯净。负面则如翟欣欣,酿成悲剧。苏享茂自杀后,其兄苏享龙长文控诉:“她把人命当儿戏。”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此案可能会推动法律变革,2021年民法典强化婚前财产约定,2023年最高法判类似“离婚冷静期”无效索赔。2025年,翟案二审或成标杆,警示“青春损失费”伪装下的敲诈,可能会对短期婚姻内的财产做出合理修订。
若中国多萨特与波伏娃,想象一场景:大学课堂讨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学生辩论“自由 vs. 物质”;相亲App算法融入“价值观匹配”,而非“资产排序”。翟欣欣或成女权讲者,讲述“从捞到爱”的觉醒。
然现实中,物质主义如洪流,思想如孤舟。2024年抖音“捞女挑战”视频破亿播放,讽刺中透无奈。
要根治,需多管齐下:教育普及存在主义,政策保障女性权益,文化输出波伏娃式叙事。譬如,Netflix剧集《波伏娃传》若中字上线,或启发一代。
总之,“捞女”翟欣欣的存在,确与“唯钱是命”的物质社会密切相关。
它是快速现代化的副产品:金钱异化情感,弱势者以“捞”求生。但如用户所言,若多萨特与波伏娃,其自由与责任哲学或成解药。波伏娃的恋情证明:多情不等于物质,真实关系源于灵魂碰撞。
翟案虽悲剧,却镜鉴当下——中国需从“经济动物”转向“存在之人”。唯有思想苏醒,社会方能从“捞”中解脱,拥抱波伏娃式的平等之爱。否则,更多苏享茂将陨落,更多翟欣欣将重蹈覆辙。展望未来,让我们多读一页《第二性》,少索一笔“分手费”。
来源:小王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