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密码管理:使用「大小写字母+数字+符号」组合,不同平台设置差异化密码网络防护: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共Wi-Fi禁用支付/转账功能
2025 年 4 月 15 日
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
网络安全,关系你我他
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积极参与,
共筑国家安全坚实防线。
用行动守护信息,为隐私安全护航
一、日常防护要点
1、信息最小化原则
非必要不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人脸/指纹等信息填写各类表格时,对非强制字段保持谨慎2、数字安全屏障
密码管理:使用「大小写字母+数字+符号」组合,不同平台设置差异化密码网络防护: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共Wi-Fi禁用支付/转账功能二、诈骗识别与应对
1、警惕新型骗局
防范AI换脸通话、伪造公检法证件等深度伪造技术留意「屏幕共享」「安全账户」等话术陷阱2、验证机制
遇索要个人信息时,通过官方渠道二次核实重要文件签署采用视频确认+纸质文件双验证三、信息泄露处置
1、应急响应
立即修改相关账户密码银行卡类泄露需同步挂失并通知发卡机构保留证据链(截图/录音/短信)及时报警2、痕迹清理
通过「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处理骚扰信息定期在主流搜索引擎申请个人信息删除法律保障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第253条,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信息超50条即构成犯罪
任何要求提供验证码、点击陌生链接或远程操控设备的行为均属高风险操作,要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全民共筑信息安全防线,守护数字时代隐私权。
记住
隐私保护无“小事”,
每个细节都是安全防线的基石!
以行动抵制谣言,让网络空间 “焕新”
网络谣言的危害
损害个人形象与权益:
随意编造个人负面故事,传播毫无根据的隐私谣言,瞬间就能让一个人的名誉崩塌。这种恶意诋毁不仅影响当事人生活、学习、工作,还会带来沉重心理负担,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例如,某知名博主被造谣抄袭,一夜之间粉丝大量流失,商业合作中断,个人品牌价值严重受损。
引发社会恐慌与混乱:
谣言极易在公众间引发恐慌情绪。像编造某地即将发生地震、食品大面积中毒等谣言,会迅速打破民众生活的平静,干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疫情期间,曾有谣言称某地区物资极度短缺,导致居民疯狂抢购,市场秩序一度失控。
破坏网络生态与信任体系:
网络谣言充斥网络,使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人们在海量信息中难辨真假,逐渐对网络内容产生怀疑与不信任,这对于依靠信息真实性和信任关系构建的网络生态是巨大冲击,阻碍了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慧眼识别网络谣言
看信息来源:
正规官方机构、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更加可靠。而来源不明的个人账号、一些未经备案的小网站所传播的信息,特别是那些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使用夸张标题的内容,很可能是谣言。比如某些打着 “独家爆料” 旗号,却没有任何官方背书的小道消息,基本不可信。
审内容逻辑:
仔细分析信息内容,若存在前后矛盾、违背科学常识或常理之处,大概率是谣言。比如声称某种普通食物能治愈(或导致)绝症,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撑,这类信息显然不可信。
查证据支撑:
真实信息一般有清晰可查证的证据,如权威数据、现场照片、视频等。若信息中只有空洞的文字描述,缺乏确凿证据,或者证据模糊、无法核实,那就要警惕是谣言。例如一张没有拍摄时间、地点及相关说明的模糊图片,被用来佐证某个重大事件,其真实性就将大打折扣。
全民行动抵制谣言
公民自律:
广大网民要保持理性,不被谣言轻易蛊惑。在看到可疑信息时,不要冲动转发,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如果确认是谣言,不仅自己不传播,还应向周围人说明,在社交群组中积极辟谣。例如在群组里发现有人传播没有根据的健康养生谣言,及时指出其错误,普及正确知识。
平台责任:
网络平台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利用技术手段筛选可疑信息,对疑似谣言的内容及时标注提醒,并对恶意传播谣言的账号依规予以封禁。比如一些短视频平台通过识别算法和人工审核相结合,有效拦截了大量谣言视频的传播。
举报途径:
网民一旦发现网络谣言,可通过网络平台的举报功能向平台反馈,也可拨打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或者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相关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对造谣、传谣者依法惩处。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将面临拘留、罚款等治安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让我们携手共进,
从自身做起,
对网络谣言坚决说 “不”,
共同营造安全、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安全没有局外人。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到企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再到每个人一次谨慎的点击、一个复杂的密码,都是构建数字长城的一块砖石。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行动的新起点——让我们以智慧为盾,以法律为矛,共同守护清朗网络空间,为数字中国保驾护航。
来源:鹤岗网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