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9月3日,也就是妈妈带我回京上学的第三天,中央派专 机把外婆接到了北京。这个日子离9月9日外公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 六天,离10月7日外婆7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
作者:孔冬梅
1979年9月3日,也就是妈妈带我回京上学的第三天,中央派专 机把外婆接到了北京。这个日子离9月9日外公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 六天,离10月7日外婆7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
在北京机场,外婆见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井冈山姐妹曾志,她当 时担任中组部副部长。30年前,外婆即将进京时被组织部门阻止。现 在,中央组织部门的代表欢迎她回家。外婆的漫长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我们全家都会去 毛主席纪念堂。
据统计:1979年毛主席纪念堂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各地 群众153万人。然而那年9月8日迎来的,必将是最特殊的一位——那 就是与我外公毛泽东有过十年患难夫妻生活的外婆贺子珍。
1958年在一次中央会议期间,外公在提议身后火化的倡议书上第 一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几乎所有高级干部和重要民主人士纷纷 签字。
1976年外公去世后,中共中央决定兴建毛主席纪念堂,永久保 留外公遗体。这一决定自有后人评说,但确实给了我外婆再次见到外公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她不幸中的万幸。
1978年,中央开始安排各地老红军、老干部专程来京瞻仰毛主席 遗容,很快就有25000多名老同志实现了再见一次毛主席的心愿。外婆则在上海足足等待了一年多。她刚刚乘专机到达北京,就要求前往 纪念堂。妈妈、爸爸和医护人员很是为难。经过劝说,外婆同意再等几 天 。
在出发前两天,大家对她做起了工作:
姨妈,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不能发出任何响动,更不能大声哭,这是纪律!
姨妈,你一定要答应哦,不能哭,要听组织上的安排!我们就在 您的身边。
外婆频频点头。她这一辈子是最遵守纪律的人,她听组织的话。
外婆的纪念堂之行是保密的。《伟人安息的地方——-毛主席纪念堂纪实》一书的附录“毛主席纪念堂大事记”详细记录了自1977年到1992 年来纪念堂参观的中外重要人物,其中1979年9月只有一条记录:“9 月27日,卢森堡大公让殿下,由宋之光副部长陪同,前来纪念堂瞻仰 毛主席遗容”。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外婆一行从位于北京西郊十里长街上的 解放军总医院出发了。外婆用她可以活动的右手,紧紧握着一条精心 挑选的白手绢。
外婆是坐着轮椅从面对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纪念堂北门进去的。 妈妈和爸爸代她向北大厅毛主席坐像献上一个心形花圈,左右缎带上 分别写着:
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
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花圈的形状,缎带的文字,妈妈都是征求过外婆意见的。心的形 状可以代表外婆、妈妈、爸爸对外公的一片心和几十年来的思念。“革命”和“战友”,则是对外婆与外公一生的概括。
妈妈和爸爸一左一右陪伴着外婆,在外公汉白玉坐像前合影。此 时外婆和外公都坐着,目光望着前方的天安门。照片留下这个历史性 的瞬间:自1937年延安凤凰山合影后,贺子珍与毛泽东又坐到了一起。
外婆纪念堂之行照片作者为《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吕相友。
20世 纪50、60年代,吕相友在很多重大国事场合为我外公拍照。外公逝世 后,他又和我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次他应我父亲之托,全程跟 随,尽心尽力地拍摄了外婆当天在京的全部活动。唯一的遗憾就是吕 伯伯本想采访我外婆,谈谈在纪念堂活动的感受和心情,但因外婆中 风后讲话困难而未能实现。
随后,外婆被缓缓推进瞻仰厅。升降机缓缓托起水晶棺,外公又出现在外婆眼前。
其实,不用亲人和医护人员提醒,我想外婆自己也下过决心:不能哭。
20年前,在突如其来出现的外公眼前,外婆双泪长流,不能自已。那次,丈夫坐在自己对面,叫自己不要哭。而她甚至没有看清他 的面庞、眉眼,还有那著名的下颌上的痞子……这次,她决心好好看 看他!不能哭,千万不能哭。
这次,丈夫躺在自己面前。 一层透明但冰冷的水晶,将外婆所在 的人间与外公所在的真空隔绝开来。
外婆觉得:外公只是睡着了。他不是神,他是人,他也需要睡觉。
除了他以外,所有人都在罩子外面, 包括他的妻子、女儿。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外婆更熟悉外公的睡姿,也没有谁对他 的睡眠更有感情。从井冈山到凤凰山,十年来一个个不眠之夜,他们 共同度过。她一天所忙碌的,为之付出半生的,无非就是让失眠的丈 夫睡个好觉。现在,他终于睡着了,而且睡得很沉。
泪水不听外婆的,它又涌出来了。外婆紧咬着那块白手绢,不让 自己哭出声来。外婆听组织的,整个参观过程中,外婆无语。
几十年 来,为了丈夫毛泽东,为了爱情,为了家庭,她流过多少次泪,只有 自己知道。
今天,70岁的外婆流下的,可能是人生最后的眼泪。现在, 这滴泪正含在她的心中。
妈妈也哭了。她想起三年前,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那天。
当时的外公,已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发现女儿站在自 己面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左手便用食指和拇指做了一个圈,给妈妈看。泪水模糊眼帘的妈妈不解其意,她起初以为外公是在问女婿孔令华(“令”谐音“零”,代表圆圈)的情况,但不敢确认。但她知道, 外公的时间不多了。
外公去世后,她把此事讲给朋友听,有人帮她分析:“圆圈是否代 表你母亲的名字桂圆呢?他放心不下她吧?”妈妈觉得很有道理。
然而,近年我从民间又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外公去世那天,正是中秋月圆之时。
1976年是闰年,9月8日是八月十五,9月9日是八月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两天都可以说是中秋节。八月中秋,正是外婆的生日。桂子飘香,花好月圆,所以得名桂圆。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外公所想起的,是月亮,还是桂圆?也可能 是盼望亲人团圆!
外公是个与月有缘的诗人,他的诗词中,有直接提到月字的,如 “一弯新月向西流”、“望横塘半天残月”;有直接描写中秋的,如“佳 节随令至”;有间接描写月亮的,如“寂寞嫦娥舒广袖” ……但每首均 与女性,特别是妻子有关 ……
“红太阳”毛泽东,此时想起了向人间洒下柔美银光的月亮,想起 了给予他家庭温暖和儿女亲情的妻子。
据说,在病危前夕,他还想起 了故乡韶山冲,想回到终生疼爱自己,自己终生挚爱的母亲身边,颐 养天年。
然而,时间结束了。就在妈妈泪别外公后的几个小时,1976年9月 9日0时10分,他在月光照耀下离开人世。此时,中秋刚刚过去十分 钟。
外婆与外公的北京相会就要结束了, 一共也还没有十分钟。
轮椅 缓缓前行 ……
大家把外婆送到休息室,那里悬挂着按外公手迹复制的《七律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外婆是最有资格评论此诗的人之一。
这,不单因为她为长征痛别了父亲、母亲和爱子,她还是中央红 军走过万里长征的女战士之一,是领导红军长征胜利者毛泽东的夫人, 也不单因为她在长征中生下并送走了自己的女儿,在长征中为掩护战 友身中17块弹片 ……
因为,这首《七律 · 长征》,是外公在1935年9月29日在甘肃渭 南向全军朗诵的。而那一天,正是八月中秋,是外婆26岁生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外公献给妻子的礼物,是 千万人用血泪凝成的笑。望着丈夫龙飞凤舞的字迹,外婆默然无语。这 滴泪,已经在她的心中打转。她耳边仿佛响起了“十送红军”的乐曲, “几时里各人马,该支个再回山?”拿山、五斗江、望月亭 ……
时间似乎在此凝固。
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和爸爸才缓缓推起轮椅。外婆被女儿、女婿 推着,出了休息室,离纪念堂越来越远。
此时,记者为他们三人照了 一张相。外婆意识道:要离开天安门,离开外公了。
被人扶下轮椅,外婆坐进车里。妈妈也在母亲左边座位坐下,母 女不约而同望着窗外。此时,妈妈已是泪流满面。外婆的眼眶也湿了, 泪水却落不下来。
她看见了,“台高里各十丈白玉柱”,远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望 红台。她一辈子都在守望的地方,千万人一辈子都在守望的地方。
贺子珍年表
1809年9月28日(清宣统光年 八月十五日) 生于江西永新黄竹崎(一说1910年)。
小名桂婴,原名自珍,后改为子珍。童年时举家 迁至永新县城,以开设“海天春”茶馆为生。
1825年 在永新福音堂女中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介绍人欧阳洛。
1926年 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永新县委负责人之一,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国共合作期间加入国民党,任永新县党部妇女部长。兄妹合称“永新三贺”。
1927年7月底 任中共吉安妇委及吉安妇女协会组织部长,参加组织永新暴动。后随哥哥贺敏学及队伍 上井网山,是并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1927年10月 与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来到井冈山的毛泽东等相识。
1928年4月 与率领南黑超义队伍来到井冈山的朱德、陈毅等相识。
1928年6月下旬 率队去永新塘边村发动土地革命,与前期到达的毛泽东等人会合,协助毛泽东完成《永新 调查》和《宁冈调查》。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塘边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结为革命伴侣。
1928年 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工作,任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和机要秘书。
1928年12月 与率领平江起义队伍来到井 山的彭德怀等相识。
1929年1月 额朱毛红军主力从井冈山撤退,其间部队在大余和粤乌两次遇险,均掩护毛泽东脱险。
1929年 红军攻克福建龙岩后生下一女(一说1930年),寄养民间,后失散。
1930年7月 与毛泽东等到偏西蛟洋,照颐患恶性疟疾几乎不治的毛泽东直至痊愈。
1931年 妹妹贺怡(原名贺蜷,又名贺一)与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结婚。
1932年10月下旬 在闽西长汀福音医院住院等待分娩.毛泽东前来探视。不久生一子小名毛毛。
1933年2月 携儿子毛毛随毛泽东从长汀迁至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城西叶坪村。
1933年 在瑞金产下一子,不久夭折。
1933年 因毛泽东受批判被株连.不再担任中央机要科长一职而改任收发员,原职由邓颖超接任。
1934年1月 受毛泽东委托探视萧劲光并带话称:黎川失守是整个指挥部的问题.你撤退做得对。
1934年10月上旬 得到毛泽东派人通知称中央已批准其随部队长征.同总卫生部休养连的同志一起行动。
1934年10月24日 参加长征,到江西信丰县古陂以东杨坊看望毛泽东并转达苏区人民希望。儿子小毛失散。
1935年2月18日左右 红军二渡赤水前后在川黔交界处产下一女,寄养民间,后不知下落.
1935年3月 在黔滇交界处遭敌机空袭受重伤.身中十七块弹片。毛泽东前来探望并决定贺子珍继续随军.
1935年10月 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4月 在陕北瓦窑堡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印刷所所长,后因临产离任。
1936年7月 随毛泽东迁至陕北保安。
1936年9月 接待采访毛泽东的美国记者斯诺。斯谱将《毛泽东夫人贸子珍小传》收入《毛泽东自传》.
1936年冬。 在保安生下一女(一说1937年),起名娇娇(或姣姣),即李敏,
1937年1月 随毛泽东迁至陕北保安。
1937年 入红军大学第一期高级班学习,后因身体状况不佳而辍学休养。
1937年冬 为治伤离开延安到西安。后经兰州(12月25日飞离).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去苏联。
1937年底: 到达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举习!
1838年 在莫斯科生一子,起名廖瓦(俄文译名)。
1939年初 廖瓦染肺炎夭折。
1839年9月 接到毛泽东托人来带信一封(写于8月26日),其中委婉表示终止婚姻关系。
1941年1月 与毛泽东托朱德之女朱敏带到莫斯科来的女儿娇娇团聚。
1941年秋 苏德战争爆发后被疏散到奠斯科郊外伊万诺沃市,在苏联国际儿童院东方部工作。 后因与儿童院发生冲突,被送入精神病院,
1947年 在来苏的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帮助下被接出精神病院,要求回国并获毛泽东同意。
1947年5 月 3 0 日 毛泽东复电在东北工作的蔡畅[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妇委书记].告诉她已要 苏联方面允许贺子珍回国去哈尔滨,并请她对贺加以照顾,
1947年8月 携娇娇和岸青兄妹从苏联回国抵达哈尔滨。先在东北财政部担任机关总支书记工作 ,后调至哈尔滨总工会干部处做工运工作.
1947年 在哈尔滨与嫂子李立英会面并就接贺敏学来东北治伤事致电毛泽东.毛泽东随即回电。
1948年 随机关迁至沈阳,与妹妹贺怡会商.
1949年 与贺怡乘火车欲进北平遇阻.由组织安排在天津休养。5月将娇娇和岸青交由贺怡带至北 平与毛泽东团聚。
1949年秋 南下到上海与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团聚,其间陈毅宴请“永新三贺”.后留上海休养 (一说在浙江省杭州市妇联工作),
1949年底 与贺怡到南昌.等待贺怡去赣南寻找毛毛的消息.11月21日贺怡在泰和车祸中身亡.
1950年初 到上海定居并休养帮助抚养贺怡遗孤。其间由陈毅安排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一说为上海市虹口区委组织部长),但未获实际工作。
1950年 与兄嫂联名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很快回信,希望贺子珍保重身体.顾全大局,多看看社 会主义建设。
1953年 在上海休养.毛泽东在京约见贺敏学,提出让贺子珍再婚.贺敏学根据贺性格认为不可能
1954年9月 在上海收听毛泽东在一届人大闭幕式上讲话录音后受刺激发病.住进华东医院。毛泽东知 道后来信劝慰,病情随之有所好转。
1956年 在上海泰安路寓所与彭德怀会面.
1958年 迁至江西南昌市三纬路居住,与前来看望的娇娇与孔令华团聚并同意其婚事
1958年9月5日 与陈毅在南昌会面(或6日),
1969年7月9白 前一天被毛泽东派人接上庐山.当天夜里在美庐别墅与毛泽东相会约一个半小时。
1960年 在庐山休养。
1961年 在南昌、福州和上海抱病休养。
1962年 定居上海湖南路。与朱德、康克清夫妇会面。
1962年 外孙宁宁在北京出生,半岁时被送至上海,带在身边养育数年.
1966年7月 在庐山休养。
1967年 在上海抱病休养。
1972年 外孙女东梅在上海出生,此后一直带在身边养育。
1975年 在上海抱病休养。
1976年 得知毛泽东病逝,委托亲属吊唁,
1977年夏 在福州抱病休养。
1977年秋 在上海寓所中风,住进华东医院,
1979年 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接受记者采访,形成传记《贺子珍的路》 一书。
1979年9月 乘党中央所派专机到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和中山公园,瞻仰毛泽东遗容并献花圈。
1981年 离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乘专机回上海,被接至华东医院住院.
1984年4月19日 在上海病逝。遗体火化后,党中央派专机将骨灰运到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来源:大肥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