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牵着马车,带着子路、颜回等弟子,离开了经营多年的鲁国。彼时鲁国朝政混乱,他推崇的“仁政”“礼治”被当权者抛在脑后,这位鬓发已白的老者,决心踏上周游列国之路,让儒家思想找到扎根的土壤。
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牵着马车,带着子路、颜回等弟子,离开了经营多年的鲁国。彼时鲁国朝政混乱,他推崇的“仁政”“礼治”被当权者抛在脑后,这位鬓发已白的老者,决心踏上周游列国之路,让儒家思想找到扎根的土壤。
十四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卫、陈、蔡等十余国,却屡屡陷入困境。在卫国,君主问他如何打仗,孔子直言“未学军旅”,被晾在一边;在陈国,恰逢战乱,一行人断粮多日,弟子们饿得站不起身,孔子却仍弦歌不辍,笑着宽慰众人“君子固穷”。最惊险的是在陈蔡之间,被乱兵围困数日,弟子们面露愠色,孔子却借机讲学,问大家是否因困境动摇,用“君子忧道不忧贫”稳住了人心。
他见各国君主沉迷权术、征战不休,便反复宣讲“为政以德”,主张君主像北极星般以德服人,让百姓自然归附;见社会礼崩乐坏,便倡导“克己复礼”,希望用礼仪规范人与人的关系。虽始终未被重用,却在颠沛中让弟子们吃透了儒家思想的内核。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应召归鲁。十四年风尘仆仆,他未做成一国卿相,却让儒家的“仁”与“礼”,随着车轮的辙印、弟子的足迹,在乱世中扎下了最深的根。(本文用Ai辅助完成)
来源:骄阳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