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由网红发声引发的餐饮行业风波,让西北菜巨头西贝莜面村陷入自证清白的循环,日营业额骤降百万,创始人贾国龙身陷创业37年来最大外部危机。
一场由网红发声引发的餐饮行业风波,让西北菜巨头西贝莜面村陷入自证清白的循环,日营业额骤降百万,创始人贾国龙身陷创业37年来最大外部危机。
“我又进入了这个循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面对记者采访时疲惫地说。当被问及是什么循环时,他回答:“要自证清白。”
这场风波的起因是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餐厅“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随后几天内连发30多条针对西贝和预制菜的微博。
12日晚,罗永浩更是开启专场直播,开播1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10万。
01 营业额断崖式下跌,西贝遭遇重大危机
据贾国龙透露,这场风波给西贝带来了实质性的经营损失。9月10日和11日,西贝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12日预计会减少200万到300万元。
记者实地探访西贝兰州中心店,服务员坦言:“影响很大,你看现在几乎没人!”店内往日的排队场面不再,客流断崖式减少。
甚至苏州一家西贝门店宣布将于10月1日关闭,虽然店方表示原因是门店合同到期,但工作人员承认“自从那个事件之后,我们的生意下了一半”。
02 贾国龙强硬回应,决意法律解决
面对罗永浩的指控,贾国龙采取了强硬态度。他在9月11日表示要起诉罗永浩,并强调这不是一时冲动。
“生意我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这是个是非问题,谁对谁错一定要搞明白。”贾国龙价值观鲜明地表示。
西贝已公布罗永浩当日所点的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并决定向公众开放门店后厨参观。
03 预制菜还是预制工艺?定义之争成焦点
争议的核心在于预制菜的定义。贾国龙区分了“预制菜”和“预制工艺”,强调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没有预制菜。
“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贾国龙解释,“而门店做好,放在冰箱冷冻,吃的时候回热,这符合标准,但属于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
贾国龙指出:“越是好的菜越要提前做,比如鱼翅、鲍鱼,得提前好几天发制,红烧肉也得提前十几个小时做。”他强调所有餐厅都需要预制工艺,很难说哪家餐厅没有预制工艺。
04 罗永浩重申立场,不反对预制但要知情
面对争议,罗永浩于9月13日再次发文重申立场:“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
但他强调:“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罗永浩甚至给西贝支招:“建议它堂食不做预制菜,或堂食做预制菜的时候,标明是预制菜。”
05 暂停后厨参观,西贝称为了正常运营
9月14日,西贝餐饮集团通过内部平台发布通知,决定暂停全国门店后厨参观活动,理由是为保障后厨正常运营秩序。
此举发生在创始人贾国龙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仅两天后,值得玩味。
对于食用油问题,西贝门店已全部更换为非转基因油。多位厨师长强调:“若西贝不干净,食品行业就没有干净的了”。
06 行业大佬声援,预制菜国标或将出台
风波中,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声力挺西贝:“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贾国龙回应称:“我都不认识人家于东来”,但表示“胖东来是我最尊敬的品牌,于东来也是我最尊敬的企业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舆论风波可能加速预制菜国标的出台。据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食品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国标可能规定“中央厨房出品不列入预制菜范围,预制菜不能加入防腐剂以及要全程冷链等”。
截至9月14日,罗永浩发文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风波带来的影响仍在蔓延。西贝门店客流虽有所回升,但争议声中,《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来源:爱在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