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湖北的陈芊刚进大学时,感到自己被无数选择包围了——班级群里冒出班委竞选的通知、宿舍楼下张贴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组织海报、上课路上学长学姐递来社团宣传手册……她有些应接不暇。不同于只需要埋头学习的高中时期,陈芊觉得大学有无数个“十字路口”,机遇太多,选择太多
视觉中国供图
来自湖北的陈芊刚进大学时,感到自己被无数选择包围了——班级群里冒出班委竞选的通知、宿舍楼下张贴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组织海报、上课路上学长学姐递来社团宣传手册……她有些应接不暇。不同于只需要埋头学习的高中时期,陈芊觉得大学有无数个“十字路口”,机遇太多,选择太多,迷茫和未知也太多。
好不容易作出选择,陈芊发现新的选择就像一浪又一浪向她涌来的潮水。考取证书吗?加入课题组吗?参加竞赛吗?找实习吗?她一时愣在原地。
面对新学期的各种机遇,何去何从?
以目标为导向,“多线并行”不是唯一解
两年前的暑假,和过往无数个夏天一样,蛙鸣蝉噪,但对2005年出生的林希来说,却是生命里一个转折点。高考失利,热爱新闻的她被录取到非心仪高校的其他专业,她默默定下大学地图的终点:转专业到新闻学院,最终保研到更高层次的学府。
明确目标后,她仔细浏览了新闻学院的本科生考核标准,发现考核不仅对专业成绩有要求,还包括学生工作、专业竞赛、科研等方面。于是,大一上学期,她一边在本专业保持年级第一的成绩,一边主动加入学校记者团,跟着学姐跑校园新闻、撰写人物专访稿,既锻炼了新闻采写能力,也为转专业面试积累了实践素材。
转专业成功后,林希没有停下脚步。考虑到保研对科研经历有硬性要求,她主动联系新闻学院的导师,加入新闻伦理研究课题组,负责整理案例数据;同时以负责人身份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聚焦新闻价值相关研究。“我首先规划了一个很大的目标,然后再去细分的各个线程。”林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大学4年她所有的选择均围绕着保研展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辅导员宋莉说,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选择焦虑,是外部环境与内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学校多维度的评奖评优标准、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让学生不得不尝试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通过实习、学生工作等经历提升能力,或是为奖学金、保研等具体目标增强竞争力。
“目标导向,是帮助学生在复杂选择中抓重点的关键。”宋莉建议,大学生以学习为核心主线,因为专业能力提升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例如课程作业是升学就业所递交的作品集的重要来源。学生工作、实习等多线程事务,应作为学习的辅助,不可本末倒置。在把握主线、结合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大学生可以再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从多线程事务中争取发展可能。
宋莉还提醒,“多线并行”的生活方式不是大学生活的唯一解。对于没有太多精力或兴趣开展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支线的大学生,也可以在明确自身目标后,在相关领域深耕,同样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多线并行”不是越多越好,做好“加法”和“减法”
大学4年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的过程,并非所有选择都能一次到位。已读大三的曹雨洁,就靠“及时加减”,把大学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大一上学期,她除了上课,便是在寝室,几乎没有其他活动。最初,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放松,但当看到身边人在课外时间都很忙碌,生活似乎很丰富,而自己“找不到什么事做,无所事事也得不到什么收获”,她决定去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之后,曹雨洁开始“做加法”。加入学校广播台、参加竞赛、考取法语四级证书……生活丰富了起来。在广播台,她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参加竞赛,她拓展了各种能力;她也顺利通过了法语四级考试。“多线并行的生活是充实的。”她说。
不过,随着生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填满,她也会面临任务“打架”的情况。大二下学期,她周末既要辅修经济学,又要上法语课,常常比别人晚半小时到法语课堂,只能靠课下刷网课补进度。除此之外,她还参加了两个比赛以及两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这导致她经常需要熬夜才能完成任务。“放松的时间很少,几乎每天都觉得很累。”她回忆。
察觉到身心俱疲,曹雨洁果断开始“做减法”。她在考取法语四级证书后,决定暂时不再继续学习法语,等到时间比较空闲时再重新拾起来。之后,她感到自己因多任务并行带来的疲惫感减少了,同时能把多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她更感兴趣的领域,比如看漫展。
“大学生在‘加减选择’中要把握适度原则。”宋莉说,可以用3个标准判断是否需要调整:一是学业底线是否守住,比如是否出现缺课、作业拖延的情况;二是健康状态是否受影响,是否频繁熬夜、情绪持续低落;三是是否有“空白时间”,如果每天被任务填满,连发呆、休息的空隙都没有,就说明需要减负了。“多线并行不是越多越好,能在充实和轻松间找到平衡,才是最好的状态。”
宋莉建议,大学新生在大一时可以尝试一到两项学生工作,其他方面也可以多去尝试,只有尝试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和能力边界,但需要注意,把“战线”拉长一点,分阶段去尝试不同的领域,以此减少多任务并行的压力。
“抓得准”比“抓得多”重要
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好像“八爪鱼”——需要一手抓绩点,一手抓竞赛,一手抓学生工作,一手抓爱好……仿佛必须把所有机会都抓在手里,才能安心。
“确定你能把事情完全掌握住,再选择推进,最好不要贸然推进,不然可能会耽误很多东西。”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米瑞鑫说。
大一时,她加入了3个学生部门,但3个部门办活动的时间经常冲突,她只能选择一个参加,这就导致她在3个部门里都不是最积极的那一个。但她可以确保参与的每个活动的质量,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工作有效和工作及时的优点,让她在每一个部门的换届中被成功推举为部长。
尽管米瑞鑫把成绩、学生工作、爱好等“抓”得很好,但她也有遗憾。大一上学期,她还选择了周末做家教、学习法语和备考计算机二级。但她的时间精力难以覆盖所有方面,于是,她将法语学习和计算机二级备考放在了计划的“最末档”。结果就是,这两条“支线”都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如果我不是心血来潮去学法语,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计算机二级,说不定会更好一点。”
“像‘八爪鱼’一样什么都抓肯定是不可以的。”宋莉说,“一定要确保自己能做好,再选择推进,而不是想着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事情都去尝试体验,这会因事务过多而每项都只能做到60分。”
大学生面对新学期多样选择,怎么才能“抓得准”呢?宋莉认为,不仅需要大学生加强对自身能力、兴趣的梳理,理性选择,还需要学校层面加强引导。
首先,学校需要提前规划大学生培养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安排;其次,开设并鼓励学生选报大学生职业课堂与心理健康课堂,为学生应对“多线生活”中的职业规划与心理压力问题提供指导;最后,积极组织优秀学长学姐分享经验,促进学生间互助交流,为学生提供可借鉴的应对思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