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的政治体制,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斗赢了就是嘉靖皇帝那样,大权独揽;斗输了也是万历皇帝那样30年不上朝,斗而不破,区别只是权利大与小。在政治环境有利的情况下,都斗不赢文官集团,那么扶持武将只可能是丢江山。所以大明皇帝扶持了更加安全的太监。
大明的政治体制,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斗赢了就是嘉靖皇帝那样,大权独揽;斗输了也是万历皇帝那样30年不上朝,斗而不破,区别只是权利大与小。在政治环境有利的情况下,都斗不赢文官集团,那么扶持武将只可能是丢江山。所以大明皇帝扶持了更加安全的太监。
从三杨为首的内阁开始,文官们始终坚持不懈的干一件事。整垮卫所、五军都督府,兵部文官随手拿捏的武将集团。粮仓归文官管,武官升降归文官。比如皇帝觉得挂印总兵官权力过大,所以先派太监“监军”;后来还是不放心,又派文官担任巡抚“参赞军务”;后来又不放心,于是派文官担任巡抚巡抚“提督军务”;最后还是不放心,又派文官“总督军务”。
明朝中后期是文官显得权力大,嘉靖时候夏言、严嵩、徐阶各自带着小弟长期互斗,隆庆到万历初年则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你方唱罢我登场;张居正算是明代最巅峰的权相了,在他最高点时候,还有很多文官明着反对他;万历中后期,齐党、楚党、浙党大乱斗;天启年间,东林党短暂崛起后,齐楚浙党又纷纷转做阉党对抗;到了崇祯年间,党争更稀碎,温体仁、周延儒等人都是打着孤臣名义结党互斗。
文官集团既然这么恐怖,杀皇帝跟杀鸡,卖国跟卖菜一样,那么为什么没有皇帝扶持一个武将集团来制衡文员集团?总好过被文官集团一直玩弄到死好吧?武将只有战-事才能培养出来,靠扶是扶不起来的。
明朝的文官本来朱元璋就是按照家奴的定位设定的文官,可是读书人为了展示自己有点骨气,装的清高一些,才有了一些冒死进谏的言官。明朝权力最大的文官非张居正莫属。
《大明国师》里一句话比较好解答你的疑问,“大明不可能永远重复开国和靖难,但却必须重复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文武联姻,武将集团已经成为文官集团的附庸,皇帝想扶持都扶持不起来。
与儒家大族联姻,就会被渗透,与皇家联姻可以控制后宫,控制了后宫就等于控制了皇帝与皇子,不听话弄死;与勋贵联姻就可以影响军队,后来勋贵为什么不和皇帝站在一起,就是因为文武联姻,文官勋贵已经同流合污。
明武宗想扶持勋贵都找不到合格的,旧勋贵已经和文官站在一起,不得不亲自培养新武将勋贵,从下层提拔,收了一堆武将义子。文官们敏锐的看到这一点,不承认明武宗的应州大捷,暗中拉拢明武宗的亲信、张永、陈敬等,果断出手弄死明武宗。
嘉靖朝是一个勋贵、武官势力抬头的时代,因为和文官们闹翻的嘉靖需要掌握兵权的勋贵为自己撑腰,他甚至把李文忠、刘伯温等人的后代都找了回来。在众多的勋贵武官中,陆炳虽然拜名气很大,但论实权还真只算算第三,和两个前辈比起来他还真的只是弟弟。
但是扶持武将是真得好吗?大明最后几年到南明,就是武将集团掌权的时代,效果更刺激。左良玉可以把朝廷命令当放屁,自己想打哪里打哪里,想怎么管理地方就怎么管理,甚至东虏西寇一起杀过来时候想清君侧依然清君侧;高杰一旦觉得朝廷安置的不够好,直接到首都眼皮底下烧杀抢掠;刘良佐可以面对朝廷死活笑看风云,手里的兵就是投降后封爵的资本;就连最忠诚的黄得功,都敢一言不合直接把宣读圣旨的人抓起来揍。更不用说郑芝龙、孙可望这些大佬们对朝廷的态度了。
事实上是武将勋贵往往和文官勾搭一起,哪有什么文武明确对立的事情。唐朝末年,士兵发现了一个真理:皇帝由士兵的刀枪拥立,而不是什么上天。于是,皇帝开始走马灯似的换,哪个出价高士兵就拥立哪个,每拥立一次,士兵就发一次大财。这个走马灯,直到赵匡胤“”,把军权从武将手里夺过来交给文官才结束。赵匡胤能够名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杯酒释兵权”是最重要的功劳,它结束了动乱,让中原大地恢复了稳定。大明的皇帝可不敢开倒车,把军权重新交给武将,不怕某个武将也来“黄袍加身”?
清朝是真的清醒,汲取教训,八旗内部通婚,防止文武联姻,坚决不和儒家大族联姻,防止渗透皇宫,压制了文官豪强200多年。英宗那波操作对大明伤害太深了,直接把武将集团的新生力量从制度层面打断层,从此武将被文官压制,五军都督府+的人事任免权在兵部。
换成满清,不管文官如何升官,永远摸不到兵权,清初江南三大案,满清拿着刀子把江南屠了一遍,你哭庙也好,腐蚀拉拢当地官吏也罢,一起嘎,国家直接调军队下来嘎嘎乱杀,一口气抓了上万士绅,上干士子,上百官僚,清剿拖欠税款的强度堪比美国税务局,一波下来江南士绅无不怀恋我大明。
说句难听的话。明朝中后期皇帝还没有文官集团有钱。明朝谁掌控海贸。谁就是最有钱的那一方。光是郑家就比明朝政府有钱。其他海贸走私家族财富的加起来更是天文数字。他们指头漏点出来。就能收买大量文官给他们卖命。还有不少海贸家族直接科举成为大官。别人有钱有势力还间接掌控军队。你皇帝凭什么跟他们斗?按照张居正那一套。老老实实收点农业税吧!
武将(正确来说是武勋)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根本就不是因为他们手上有兵,而是来自皇帝的宠信,明朝就是一个皇权独大的朝代,皇帝宠信谁谁就大权在握,朱元璋跟朱棣自己就是靠军队打天下的,他们对武勋比较信任那武勋就有话语权,到了堡宗这样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他宠信太监了连张辅都要吃瘪。如果你明白了这条,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文官集团,也没有武将集团。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