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出海BD(授权交易)”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但它拉动股价的魔力,在年中悄然褪色。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出海BD(授权交易)”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但它拉动股价的魔力,在年中悄然褪色。
9月11日,华海药业子公司华奥泰披露抗肿瘤药HB0025的临床数据,次日股价高开低走后震荡平平。
而5月石药集团“预告BD”时,单日涨超10%、两周大涨60%,一冷一热间,BD的“股价催化剂”效应明显减弱。
大偏偏这个关键时刻,大洋彼岸的美国再添变故,让中国创新药迎来了冰点。
9月10日,消息称特朗普或签署行政命令,针对中国创新药加强BD审查、限制中国患者数据使用、优先本土采购。
虽白宫澄清“未积极考虑”,但中国创新药企股价仍集体下跌。
曾任职纽约市政府的医药人士孟八一指出:“命令难快落地,但特朗普不愿中国赶超,不介意给中国制造麻烦。”这些信号叠加,让火热的创新药出海BD迎来冷静时刻。
其实2025年上半年,BD还是药企“高频词”,在业绩会、投资者沟通会上,药企几乎言必称BD,研发安排也围着BD转,哪个靶点出海成功,立刻有企业跟风。
彼时企业预告BD或临床数据好看,股价就上涨,普通投资者也钻研数据细节,是实打实的香饽饽。
但热闹背后,真正拿到大额首付款的企业寥寥无几。
“别沉迷数据细节。”一位医药投研人士点出误区,“判断企业价值,要看大方向、能否兑现预期,最终得落到财务报表上。”
这话很快应验:华奥泰的HB0025与康方生物依沃西同属PD-1/VEGF双抗——依沃西曾被预测峰值超500亿美元,2025年中国创新药最大BD交易(三生制药授权辉瑞)也出自该靶点,首付款近100亿元。
可8月19日华奥泰官微高调提及HB0025进展与BD谈判,市场毫无波澜,投研人士直言:“审美疲劳了。”
更让投资者冷静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交易。
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曾称“获跨国药企主动接洽”,6月26日公告与美国Vor公司达成协议,获1.25亿美元(含4500万美元首付款)。
但股价不涨反跌,H股盘中跌超25%,A股触及跌停。
核心原因是Vor状况拉垮:交易前一月,Vor裁员95%仅留8人,高管全离职,其股权对投资者毫无吸引力。几次期待落空后,投资者只认“成交才算数”。
美国政策的真正风险在上市环节:FDA是否限制中国临床数据使用?
美国是全球最大药品市场,占全球消费四成以上,且80%是创新药,跨国药企买中国药权益,核心目标是美国上市,数据被卡将直接影响上市进度。
消息还称美国或要求FDA加强数据审查、提高监管费,这让中国药企想起2022年:信达生物PD-1因“研究人群全为亚洲患者,未覆盖美国种族多样性”被FDA否决。
即便2025年上半年热门的康方生物,依沃西关键全球临床中北美患者仅占20%(438人中93人),亚洲超六成。
近日接近FDA的人士建议:创新药想美国上市,国际临床需多纳欧美患者,中国数据占比最好不超20%。
这冲击中国药企传统研发模式——以往企业先在国内推进上市或至III期临床,再开全球临床并纳入国内数据(成本低、速度快、易控制),提前沟通FDA即可。
如今新风险可能延缓出海,甚至需重开全球临床。
雪上加霜的是国内赛道内卷,以PD-1/VEGF双抗为例,摩熵医药数据显示,2025年至少8项临床试验在中国开展,多为I/II期。
全球13款进入临床的PD-(L)1/VEGF产品,几乎全来自中国,君实生物、礼新医药等均在列,重现早年PD-1竞争盛况,ADC领域亦是如此。
华奥泰是热门靶点追随者,但其HB0025还面临安全性争议:联合化疗治子宫内膜癌II期临床中,3级以上不良反应率46.2%。
而三生制药同类药22%、康方依沃西29.4%。虽适应症不同,但在十几款同类产品中,不良反应率偏高或影响授权与定价。
BD市场更呈“赢家通吃”,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额约600亿美元,首付款26.38亿美元,交易72笔(占2024年全年75%)。
但26.38亿美元首付款中,12.5亿被三生制药拿走(近50%),其余企业分剩下的13.88亿。正如动脉网报告所言:“跨国药企BD不贪多,只买好的、贵的,重质不重量。”
未成功BD的企业回本也是问题,礼新医药全管线开放授权,7月被中国生物制药全资收购,创始人秦莹称“靠其资源支持,保研发独立”。
基石医药裁掉明星药普拉替尼销售人员,将3款已上市药中国销售委托给恒瑞、艾力斯、辉瑞,海外权益也在授权,2025年半年报交流会全程谈BD。
华奥泰更微妙,官网无负责商业化的高管,母公司华海药业虽有600名销售人员。
但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跌11.93%、净利润跌45.30%,销售费用降6.14%、研发费用涨18.92%,BD落空后产品如何落地存疑。
“所有预期终要落到真实收入。”投研人士道破本质,投资机构给药企定价,脱离不了未来营收与利润预期。
牛市中BD预期能拉股价,但长期更看好有稳定产品收入的公司。
BD或许是2025年新风潮,但踏实做好中国市场、握稳现金流再谋出海,才是行业冷静后的深刻领悟。
来源:江娱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