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砖黛瓦映碧波,千年古村焕新颜。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水晶村与山下徐村这两座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正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在石臼湖畔书写着古老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篇章。眼下正值河蟹丰收季,万亩蟹塘波光粼粼,百年老街乡愁涌动,一幅“产业兴、百姓富、
青砖黛瓦映碧波,千年古村焕新颜。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水晶村与山下徐村这两座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正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在石臼湖畔书写着古老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篇章。眼下正值河蟹丰收季,万亩蟹塘波光粼粼,百年老街乡愁涌动,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徐徐铺展。
以“蟹”为媒,党建引领激活富民引擎
“上通三百里华山,下通八百里长江”,曾因水运兴盛获“小上海”美誉的水晶村,如今因“蟹”再度闻名。2003年,水晶村依托石臼湖水系优势,锚定生态螃蟹养殖赛道。如今,这里已建成全区规模最大的万亩省级重点河蟹养殖基地,年产优质螃蟹860吨、青虾180吨,“晶湖牌”中华绒螯蟹声名远播,“富财圩螃蟹”更斩获国家地理标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双认证。
产业的腾飞,离不开党建的强力引领。水晶村创新推行“支部+党员+基地+农户”模式,在水产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在万亩蟹塘边,老党员朱福地正忙得不亦乐乎。“我养蟹快二十年了,如今有六十亩示范养殖区,今年预计又是个丰收年!”他不仅自己养蟹致富,还主动向其他养殖户传授技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村里在基地专门设置了“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螃蟹养殖走向高质量、标准化。水晶村党总支书记曹成功带领团队持续发力,2024年万亩蟹塘销售额再度突破亿元大关,300多户养殖户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千余户村民踏上致富路。
科技赋能,全链发展擦亮产业名片
“分拣中心升级后,螃蟹大小、品质能实现智能化分级,效率和售价都提高了不少。”晶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朱文雨指着现代化的水产分拣中心介绍。近年来,水晶村持续加码科技投入,携手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养殖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成水晶渔业基地科创研发中心,打造南京全域首家标准化河蟹深加工基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借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撬动,水晶村先后投入超1200万元,升级2300平方米水产品分拣中心、建设2200平方米电商包装展示科研中心,配置蟹分拣机、冷库等设备,并深化“蟹蟹邦”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与盒马等商超合作,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全季节售卖的销售网络。今年,富财圩水产养殖水系生态化治理及标准化池塘改造项目启动,将进一步提升螃蟹品质,让“富财圩螃蟹”的品牌名片愈发响亮。
古韵新生,农文旅融合绘就宜居画卷
“没想到百年老屋里还能体验传统木榨油,老街的石板路走起来特别有感觉。”这个周末,前来游玩的游客李女士对水晶村的古韵风貌赞不绝口。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水晶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始终坚守“保留原真生活风貌”原则,将空置房屋活化改造为特色手工作坊,让老油坊的木榨声、草绳工艺的传统技法重新焕发生机。
以蟹为媒,水晶村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场景。蟹文化馆、蟹田景观等主题场所成为游客打卡热点,“五彩晶桥乡村休闲游”暨“品精品河蟹 游美丽乡村”活动吸引八方来客。未来,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特色产业,水晶村还将建设稻草乐园,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品蟹、赏景之余,深度感受江南古村的独特魅力。
记者手记:从“闭塞村庄”到“网红富村”,水晶村的蜕变,是溧水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这座千年古村正以“蟹”为纽带,串联起产业、生态与文化,在新桥河畔续写着“因水重生、因蟹富足、因文添彩”的新时代篇章。
通讯员 张福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燕
来源:平安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