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都被骗了!央视曝光沉香手串造假内幕,检测机构也形同虚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7:52 1

摘要:在各大沉香直播间,这样的宣传话术几乎成了标配。商家嘴里不断重复的“沉水级”“假一赔万”,听上去掷地有声。

文 尉迟红心

编辑 尉迟红心

“360度满满油脂”“

“货真价实”

在各大沉香直播间,这样的宣传话术几乎成了标配。商家嘴里不断重复的“沉水级”“假一赔万”,听上去掷地有声。

可就在9月14日晚上,央视财经的一则报道揭开了真相: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口号背后,是一个造假与套路层出不穷的沉香市场。抛光、泡煮、注油、压膏,低劣的木料也能摇身一变,被包装成价格翻几十倍的“高端沉香”。

在光鲜的外表之下,让无数消费者防不胜防,“花高价买假货”的悲剧不断上演。

报道视频显示,记者走进某沉香电商直播间,主播口中几乎离不开“油脂”二字:

“360度满油脂!”“沉水级奇楠!”“假一赔万!”

可当记者顺着线索来到东南某地“中国沉香之乡”核心区的夜市时,真实画面更令人心惊。

上百个摊位摆满了沉香手串。普通款每克十几元到二十几元,而所谓“沉水级”却能卖到每克三百元,价格相差近三十倍。

商户们口中的“奇楠”,被吹嘘为沉香的“进化版”:质地更软、含油更多、香气更浓,形成条件极为苛刻,因此身价远高于普通沉香。事实上,野生奇楠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存世稀少,每克动辄数千元到数十万元。

但夜市摊位上“满街奇楠”,真相不言自明。

沉香的价值核心在于“天然本真”。可记者发现,在市场里,这一原则早已被“商业智慧”取代。

某工厂负责人直言不讳的说道,“油脂不够,就抛光、泡煮。”

记者在“温氏奇楠工厂”看到,打磨机旁放着整桶奇楠精油。低油沉香珠子在打磨抛光时被涂上精油,表面立刻变得乌黑油亮,还散发出浓郁香味。

另一位东江湾工厂的负责人更直接:干脆用精油煮泡,再抛光。

这种经过人工优化的手串,看起来更“优质”,实则完全破坏了沉香的天然属性。

按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LY/T 3223—2020《沉香质量分级》,沉香等级有明确规定。但在这里,加工过的珠子照样能摇身一变,卖出高价。

如果说抛光、泡煮还算“优化”,那记者接触到的“科技货”,则是赤裸裸的造假。

几位商户口中的“科技货”,讳莫如深。记者在熟人带领下,进入“香之源”门店三楼展厅,只见整面墙的柜子里,满是注油、压油的沉香手串。

所谓0.6厘米的沉水级圆珠,每克仅售20元!而在市场上,同类沉水沉香的报价是每克200元,足足便宜十倍。

更惊人的是,这些手串原料竟是沉香采收后剩下的“白木”——无香、无油、价值极低。造假者把它打磨成珠,再通过高压注入人工油膏,甚至按需加入香精,号称“味道永久不散”。

这样的产品与天然沉香毫无关系,却堂而皇之流入市场,被标榜成“沉水级高端奇楠”。

一家“凌氏香珠工艺厂”的负责人毫不避讳:“白木造的,压油注膏,还能定制香味。”房间里堆满一袋袋手串,旁边放着电子秤,随时可交易。

而为了躲避监管,造假商家把窝点分散到不同地方,“狡兔三窟”,就算被查,也不至于“一锅端”。因为假沉香利润极高,风险再大也值得铤而走险。

更令人心寒的,是检测环节的“配合演出”。

记者把注油、抛光、泡煮的造假手串送到观珠镇电白沉香检测中心。工作人员虽然察觉气味“不太对”,但最终还是出具了合格证书。理由是:只要“气味无异味、结构清晰”,就能符合海南标准的“四大要素”,注油不影响认定。

换句话说,只要外观看起来像,哪怕里面全是“科技”,也能拿到证书。

另一家中衡检测中心的态度更暧昧:他们能看出油亮、手感和气味不对劲,但最多只能开出“沉香木”证书,绝不开“奇楠”。最终结果,各说各话,消费者完全无从判断。

检测机构成了摆设,证书反倒成了劣质沉香的“护身符”。

写在最后

从夜市叫卖到工厂注油,从白木变奇楠到证书背书,这个沉香江湖,几乎每个环节都暗藏陷阱。

真正的天然沉香稀缺、珍贵,可市场上被炒作的,往往是劣质木头、人工油膏、甚至香精造假。消费者花上万元买到的,可能连几十块的料子都不如。

沉香,本该承载的是文化与香道,但在一些人的手里,却成了赤裸裸的逐利工具。

希望相关部门能严查这些不法分子,还市场一片清澈!

来源:尉迟红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