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压倒性优势,最后关头被美国一票否决,对特朗普彻底失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6:08 1

摘要: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空气。投票结果在计票结束后揭晓:14票支持,1票反对。支持的人几乎全场都等着一个“通过”的宣告。那一刻,否决权走向前台——反对者一个,美国代表站立,投下那颗决定性的票

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空气。投票结果在计票结束后揭晓:14票支持,1票反对。

支持的人几乎全场都等着一个“通过”的宣告。那一刻,否决权走向前台——反对者一个,美国代表站立,投下那颗决定性的票

2025年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第10000次会议。

这一标志性的会议原本承载着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形势的集体关切和和平愿景,但最终却以一场极具争议的否决而收场。

此次会议的焦点,是一项由安理会10个非常任理事国共同提出的关于加沙局势的决议草案。

草案的基本内容清晰且具有普遍性:要求在加沙地区立即、无条件实施永久停火;无条件释放所有被哈马斯和其他团体扣押的人质;以及最关键的一点——要求以色列立即取消对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的所有限制,确保在整个加沙地带安全、不受阻碍地分发救助物资。

从内容看,这项草案并没有触碰国家主权或政治敏感红线,更像是一份基于国际人道主义法则的最低共识文件。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框架下,草案仍未能通过。

安理会共计15个成员国,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与10个非常任理事国。在表决中,草案获得了14张赞成票,仅有美国投下反对票——而作为常任理事国,美国的一票否决即刻终止了该项草案的通过。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在涉及巴勒斯坦问题上动用否决权,但此次决议草案的支持比例之高(14:1),在近几年的安理会表决历史中极为罕见。不仅所有10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下了赞成票,就连美国的传统盟友——英国与法国,也明确表达了支持草案的立场

美国用一票否决权,否掉了对面14张赞成票

各国投票后的表态,进一步凸显了此次美国否决行为在国际政治场上的“孤立性”。法国代表表示,以色列当前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失去军事意义”,呼吁尽快落实“两国方案”,并宣布将与沙特阿拉伯一道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英国代表虽然在发言中仍对哈马斯的行为表示谴责,但同时强调,以色列的军事扩大行为正在“人为制造一场饥荒”,应尽快停止。

草案提出方由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包括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的多国。涵盖不同宗教、文明背景的这些国家,能够在如此敏感议题上达成一致,实属罕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份草案反映了除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成员国的基本共识,是“国际社会的真实声音”。

令人遗憾的是,这份承载了全球呼声的草案,最终还是败给了安理会结构性制度的束缚。一张否决票,便彻底否定了14个国家的集体意志,也直接粉碎了国际社会对和平努力的短暂希望。

安理会表决刚结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即刻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解释性发言。在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立场的发言中,傅聪明确指出:“我们对这次投票结果感到非常失望。”这不仅是对美国动用否决权的回应,更是一种对国际道义的坚决维护。

傅聪大使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具有强烈现实感与道德感召力的质问,被称为“中国三问”:第一,到底还要有多少无辜生命在战火中丧生,国际社会才能对加沙实现真正的停火?第二,要出现多少人道主义灾难,救援物资才能自由畅通地进入加沙?第三,安理会还要等待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履行其宪章赋予的职责?

这三问不只是中国对美国的质疑,更是对当前国际机制功能失灵的警示。

当前,加沙地带人道危机已到临界点。据多家国际救援机构报告,自冲突升级以来,加沙的基础生活物资、医疗设备、食品饮用水均严重短缺。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与轰炸,使得联合国人道援助车队常常难以进入灾区,大批无辜平民,尤其是妇女与儿童,处于极度脆弱状态。国际红十字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均多次发出紧急通告,呼吁立即开放人道通道。

中国此次在安理会的表态,并不仅仅停留在外交辞令层面,而是对多边主义机制失灵的系统性反思。傅聪大使指出,当前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有高度共识,绝大多数成员国支持停火、支持人道主义救援。但美国却一意孤行,将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凌驾于全球道义之上,破坏了国际社会基于宪章原则的努力。

国际社会必须“共同承担道义责任”,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不能再在原则问题上退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次不仅与俄罗斯、法国、英国一道投下赞成票,更在表态中展现了独特的全球治理理念: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但在人道主义危机面前必须有“超越政治”的紧急响应能力。

傅聪大使在发言中还特别指出:“安理会不能在加沙危机面前袖手旁观,更不能在大国博弈中丧失最基本的人性底线。”

实际上,这已非中国首次就加沙问题发出强硬立场。在过去多次冲突爆发之际,中国均呼吁“立即停火、保护平民、推进政治解决”。但此次的表态,因其发生在“14:1”这一极端投票背景下,显得尤为坚定。

联合国安理会9月18日的表决中,美国的否决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外交路线与当前国内政治态势的交集体现。从表面看,美国政府的立场是“维护以色列安全与自卫权”,但从安理会现场的投票格局与后续外交反应来看,真正凸显的问题是美国在道义立场、国际合作与地缘战略上的多重孤立。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摩根·奥塔古斯在投票后的一系列表态中,明确指出反对该决议草案的理由包括三点:草案未谴责哈马斯、未承认以色列的自卫权、在表述中可能传播了“哈马斯制造的虚假陈述”。她表示,美国不能接受一个对哈马斯行为“选择性失明”的文本被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正式立场。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摩根·奥塔古斯

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种高调、强硬的表态,传达了当前美方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然而正是这种立场,使美国与其传统盟友英国、法国出现了明显的政策裂痕。

在同一次表决中,法国代表明确表示,以色列目前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失去实际意义,其行动范围和强度超出了“自卫”范畴,正将当地平民置于巨大风险中。法国呼吁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并强调要在“两国方案”的框架下恢复政治谈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代表宣布将与沙特阿拉伯在联合国框架下合作,推动落实有关协议,这一信息清楚传达了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独立外交倾向。

英国的表态相较法国更为谨慎。英国代表在发言中仍谴责哈马斯的袭击行动,强调哈马斯不应参与未来加沙的政治进程,但在涉及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时,则使用了更为委婉的措辞,指出“过度反应正在远离和平路径”,并罕见提及“加沙地区正在发生一场人为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呼吁开放人道通道、加快援助进入。

这种“分层支持”的投票态势表明,即使是美国的核心盟友,在面对现实人道灾难与国际舆论压力时,也开始展现出与华盛顿截然不同的思考逻辑。可以说,14:1的投票不是一次孤立事件,而是当前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层变化的缩影。

英国、法国此次投下赞成票,不仅仅是一种政策选择,更是一种外交信号。即便是北约体系内最重要的盟友,也无法再对美国“一意孤行”的中东立场完全认同。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否决行为不只是一次对联合国决议的否定,更可能是其在全球多边体系中信用危机的又一次累积。

随着美国动用否决权阻止加沙停火草案通过的消息传出,国际舆论迅速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联合国安理会制度是否已经无法应对21世纪的多极世界?而这种机制上的困境,是否已经成为阻碍国际人道援助、和平共识达成的“最大瓶颈”?

在表决失败后的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次记者会上重申了其长期以来的立场:安理会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当前国际格局。他指出,当前安理会的“代表性、透明度与行动力”都遭遇到严重挑战,尤其是“一票否决制度”,在许多关键时刻阻碍了国际社会采取有效集体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古特雷斯并未在发言中直接点名具体国家,但舆论普遍认为此次表态是在暗示美国动用否决权阻碍人道援助决议的行为。事实上,围绕否决权改革的讨论已持续多年,包括法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曾提出“自愿限制否决权”的倡议,尤其是在人道主义危机、大规模屠杀与战争罪行背景下,常任理事国应当承诺不使用否决权。

这一倡议在实际操作中始终难以突破“五常”内部的博弈障碍。尤其是美国,历来对“否决权限制”持强烈反对立场,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与大国话语权的挑战。美方曾明确表示,“新成员可以加入常任理事国,但不得拥有否决权”。这一立场无疑将改革的大门进一步关闭。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安理会改革持开放态度”的原则立场,但同时强调改革应“广泛协商、循序渐进、照顾发展中国家代表性”。这意味着,各方虽然意识到安理会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如何操作、由谁主导、哪些国家入常、否决权去留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根本分歧。

此次“14:1”的表决结果,不仅再次揭示了否决权制度的“少数否定多数”的弊端,也再次引发民间社会与学界对联合国改革的呼吁。多位国际法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制度结构下,一国的否决权即使出于完全非人道、非合理的立场,也不受任何法律约束,严重侵蚀了联合国宪章所追求的“集体安全”目标。

可以说,这次加沙停火草案被否,既是一次外交冲突,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联合国多边体制的结构性僵化。

来源:猫眼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