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汉《僮约》写“烹茶尽具”,茶就从山野草木,变成了百姓灶台上的寻常物。
神农尝百草,遇毒靠茶解,这叶子生来就带股救命的糙气。
西汉《僮约》写“烹茶尽具”,茶就从山野草木,变成了百姓灶台上的寻常物。
唐朝陆羽颠沛半生,写出《茶经》,给茶立了规矩。
长安人煮茶加姜盐,边塞兵卒靠茶扛饿,朝廷还设了茶税,一片叶子竟成了江山的添头。
宋朝斗茶,黑盏里的白沫翻涌,像极了人间的起落。
市井茶坊满街,乞丐都能讨碗粗茶,茶早没了穷富之分。
明清散茶兴起,开水一冲就出味,像日子卸了包袱。
茶马古道驼铃响,茶牵着中原和边疆,成了中国人过日子的魂。
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喝的黄茶……
安徽金寨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俗称“金枝玉叶”。
明隆庆年间创制,距今四百余年,
以“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的独特外形著称。
其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如锅巴香,香高耐泡,饮之可消积滞,
早年为晋冀鲁豫陕百姓所爱,今仍存“三焖三烘”古法,
拉老火时需百斤栗炭烘烤,火苗窜起三尺,场面壮观如乡间狂欢。
这茶,是大别山的魂。
春末夏初采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闷黄、拉火,方成其色黄、汤亮、香浓之态。
如今金寨人更以“六安瓜片”拉火工艺改良,焦香更盛,一口便知山水滋味。
湖北远安的特产,南宋嘉定六年已载入史册,清乾隆年间更被钦点为贡茶。
它长在丹霞山麓的鹿苑寺周边,条索环状似“鱼子泡”,
金黄中透着亮,沸水一冲,茶汤黄净透亮,香气像山间野兰,
喝一口,甘凉绵长,直叫人想起老辈人说的“解渴生津,四季宜饮”。
这茶,连《茶经》都提过,是湖北独一份的黄茶,
2017年还拿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闷黄是它的绝活,
杀青后趁热堆闷,湿热里慢慢“黄化”,像老面馒头发酵,少了刺激,多了醇厚。
当地人爱配冲菜吃,那股子冲劲儿,像极了远安人的直性子。
远安人说,“好茶不怕闷,日子越熬越香”,这道理,茶里茶外都通透。
安徽霍山特产,明朝已有记载,属黄茶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明人许次纾《茶疏》载其“焦枯香”与“闷黄”工艺,今仍沿古法。
旧时作贡品,后成百姓“去积滞”良饮,
更以茶易马促民族交流,当地茶农称“夏采秋制,老火炼韵”,冬夜围炉传艺,焦香漫山。
叶大梗长如钩,汤色金黄透亮,锅巴香浓烈,耐泡似“老火熬粥”。
采一芽四五叶,经炒、烘、堆、焙,尤重“拉老火”,
炭火烘焙六七道,茶条蜷如钓钩,
焦香入骨,饮之提神消暑,乡土味里藏着四百年茶魂。
安徽霍山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唐代即为贡茶,明代列为贡品。其形似雀舌,芽叶成朵,
白毫显露,汤色黄绿明亮,香若兰韵,味醇回甘。
传统工艺讲究“闷黄”与“堆放”,需经杀青、做形、毛火、闷黄、足火等九道工序,
全凭匠人经验掌握火候,上品需耗时三日方成。
当地俗语“茶祭山魂,黄芽敬天”,每逢清明前后,
茶农会举办茶祭活动,以新茶敬天地,祈求风调雨顺。
这口“黄芽”喝的是山川灵气,品的是千年茶韵,巴适得很!
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岛特产,黄茶之冠,唐代始栽,
清乾隆年间列为贡茶,有“金镶玉”美誉。
其形细如针,满披白毫,冲泡时芽尖悬空竖立,
三起三落,如“雨后春笋”,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甜爽,叶底嫩黄匀亮。
制作需经采摘、杀青、初包、复烘等十道工序,
耗时三天,采“清明”前后首轮嫩芽,遵“九不采”古训。
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冲泡时芽尖“跳舞”的奇观,
藏着洞庭湖的灵气与千年茶艺智慧,一口下去,似吞下洞庭春色。
岭南特产,产自韶关、肇庆等地,属黄茶。
明代隆庆年间创制,四百年间工艺未改,
先萎凋后杀青,揉捻后闷堆发酵,形如老茶树新枝,条索肥壮紧结,青中透黄,
沸水冲开时茶汤橙黄透亮,香气裹着锅耙香直窜鼻腔,
啜一口浓醇回甘,像吞了片晒足阳光的云。
粤西人待客必捧此茶,泥壶烧水、高冲低斟,
俗语“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刻进骨子里。
这抹黄汤香重新飘进茶楼,连老茶客都叹:“这味,比旧时更醇厚!”
湖南岳阳北港的“活历史”,唐代称“邕湖茶”,曾随文成公主入藏,成汉藏茶缘起点。
清明后五日,采一芽二三叶,经锅炒杀青、
拍汗闷黄,成就金黄芽尖、橙黄汤色,喝口茶,透心凉,香高味醇如嚼春。
乾隆爷曾赞其“甘香胜琼浆”,1964年更摘得湖南名茶桂冠。
这茶不单喝,还浸着民俗魂。
岳阳人祭祖必摆八大碗,北港毛尖占一席,喻“茶通天地”。
老茶工说,拍汗时得捂紧竹簸,像护着春芽的魂。
如今茶园扩至千亩,茶旅融合,喝的是茶,品的是千年烟火气,
这才是北港毛尖的“真味”。
浙江温州平阳的“黄金茶”,朝阳山是它的根。
清乾隆年间创制,曾为贡品,200多年历史里几度失传,
80年代靠“九闷九烘”古法重生,如今是国家级非遗。
当地人爱说“茶季忙,黄汤香”,节庆时家家泡它待客,一句“好喝得嘞”藏着最朴实的骄傲。
这茶细紧如松针,黄绿披毫,泡开汤色杏黄透亮,像把春天揉进了杯里。
滋味鲜醇带玉米香,浓而不涩,厚而醇甜,喝一口喉咙里像刮过春风。
制作要经九道工序,揉捻后闷黄72小时,反复闷烘九次,才得这“乾隆贡品”的魂。
如今它是平阳的“金名片”,茶农说“种黄汤,日子甜”,
这味历史里泡出来的茶,正香着新时代。
湖南宁乡沩山的“烟火仙茶”!
唐代已是贡品,清《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
密印寺古茶树更被西北牧民奉为“神茶”。
这茶喝的是山雾云气,雪峰山余脉的沩山盆地,年降雨1670毫米,黑色砂壤滋养的茶芽,
经“杀青-闷黄-熏烟”六道古法,枫球慢焙16小时,茶汤橙黄透亮,
烟香裹着嫩甜直钻鼻腔,喝一口,甜得像山涧的泉!
这茶,有千年光阴的醇,也有现代人的烟火气。
四川雅安蒙顶山的“千年贡茶”,西汉起便为皇室专享。
其芽条扁直匀整,色泽嫩黄如金,沸水冲泡时汤色黄亮透碧,
甜香裹着玉米香、竹叶香涌出,入口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似“杯中黄金”。
制作讲究“三炒三闷”,杀青后草纸包裹保温变黄,
湿热发酵中芽毫渐显,再经复炒、包黄、烘焙,工序繁琐如茶中“炼金术”。
如今仍保留非遗闷黄工艺,
蒙山派“龙行十八式”茶艺更添巴蜀烟火气,
当地人喝黄芽爱说“这茶喝起巴适得板”!
茶凉了,人走了,杯子还留着渍。
日子像茶叶一样沉下去,又浮起来。
喝一口就知道,苦尽甘来不只是道理,是舌头知道的事。
朋友,趁热喝。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