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这3岗已没编!铁饭碗变合同工,好多人还不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9:40 2

摘要:前阵子跟在社区服务中心上班的闺蜜聊天,她吐槽说:“今年招的前台接待,居然都是签劳动合同的,连事业编的边都不沾了,搁以前这岗位好歹算半个铁饭碗呢!”其实不止社区,现在不少事业单位的岗位都在悄悄调整,有3类岗位已经明确移出事业编,改成合同工管理,但很多人还不知道这

前阵子跟在社区服务中心上班的闺蜜聊天,她吐槽说:“今年招的前台接待,居然都是签劳动合同的,连事业编的边都不沾了,搁以前这岗位好歹算半个铁饭碗呢!”其实不止社区,现在不少事业单位的岗位都在悄悄调整,有3类岗位已经明确移出事业编,改成合同工管理,但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事儿。今天咱就从身边人的真实经历说起,聊聊是哪3类岗位,为啥要这么改,改了之后到底稳不稳定。

首先得说透,把这些岗位移出事业编,不是要取消这些活儿,而是不用“编制”管了,改成合同聘用制。咱一个个说,每个都带真实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

第一类是“事业单位的后勤杂活岗”。比如管食堂、做保洁、调度公车的岗位。以前这些岗位好多都是编内的,哪怕是食堂大师傅,可能都得走事业单位招聘流程。现在不一样了,大多改成外包或者直接招合同工。

我表哥在县城的文化站上班,以前是负责公车调度的事业编,去年单位改革,后勤岗全改成合同工。他跟单位重新签了3年合同,工资比以前少了两百块,但社保医保一点没少,而且单位明确说“只要不犯大错,合同到期就续”。他说:“其实干活还是那些活儿,就是没了编制的名头,不过现在食堂外包给餐饮公司,饭菜比以前好吃多了,以前编内厨师做啥咱吃啥,现在不满意还能提意见,反而更灵活。”现在很多单位的保洁、绿化也都交给专业公司,岗位还在,就是人从“编内”变成了“合同工”,不用再担心“干好干坏一个样”了。

第二类是“帮着打辅助的行政岗”。比如整理档案、录入数据、接待来访群众的岗位。这些活儿不涉及核心业务,以前可能会招编内人员,现在基本都是合同工。我同学小琳去年考进区里的人社局,本来以为是事业编,结果签合同的时候才知道是“行政辅助合同工”,负责整理社保档案。她说:“一开始挺失落的,觉得没编制不踏实,干了半年发现也挺好——工资比编内少几百,但不用跟老员工熬资历争晋升,只要档案没出错,年底还能拿绩效奖,反而更看重干活能力。”

就像她们科室以前有个编内的档案员,经常上班摸鱼,档案整理得乱七八糟也没人管;现在换成合同工,要是出错多了,合同到期就不续了,大家干活都认真多了。这类岗位用合同工,还能灵活调整人数——比如年底集中归档的时候多招几个人,忙完了再减,比编内人员“招进来就动不了”方便多了。

第三类是“事业单位下属的赚钱岗”。比如科研院所办的技术咨询公司、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出版社的发行部门。这些岗位以前挂在事业单位名下,人员可能有编制,现在大多跟单位“脱钩”,改成企业化管理,全是合同工。

我姑父以前在省里的农业科研所下属的咨询公司上班,负责给农民做种植指导,以前是事业编。前年公司从科研所独立出来,变成了股份制企业,他的编制也没了,改成签劳动合同。他说:“现在收入反而比以前高了!以前编内工资固定,一个月就五千多;现在做技术指导能拿提成,去年光提成就多赚了两万,而且公司能自己搞活动,比以前绑在事业单位里灵活多了。”这类岗位本来就靠“赚钱”过日子,以前有编制拖着,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改成合同工,跟业绩挂钩,反而更有干劲。

很多人一听“没编制”就慌,觉得“铁饭碗”没了,其实改革的底层逻辑,是让事业单位把心思放在核心业务上,反而对大家更有利。咱从3个角度说透:

第一,“把编制留给真正需要的人”。事业单位的编制就那么多,比如医院的医生、学校的老师、科研所的研究员,这些岗位要长期稳定的人才,编制得留给他们。要是后勤、辅助岗都占着编制,核心岗位反而招不到人,就浪费了资源。

比如乡镇卫生院,以前编制都被后勤占了不少,想招个临床医生都没名额,老百姓看病得等半天。现在后勤岗改成合同工,编制空出来,就能多招几个医生,看病不用再排队——这才是把编制用在“刀刃上”,优先保障跟大家生活相关的核心服务。

第二,“打破‘混日子’的懒劲儿”。以前编内岗位有个毛病: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干到退休,不管干得好不好,工资都差不多,容易让人偷懒。改成合同工后,“干得好就续合同、拿奖金,干得差就走人”,反而能激发干劲。

就像社区服务中心的前台,以前编内人员接待群众经常不耐烦;现在换成合同工,要是被投诉多了,合同就续不了,大家都主动笑脸相迎,办事效率也高了。改革不是要让大家没工作,而是让“认真干活的人不吃亏”。

第三,“跟着市场走,岗位更有活力”。尤其是那些经营性岗位,以前绑在事业单位上,既不能灵活定价,也不能搞创新,很容易亏损。改成合同工、企业化管理后,就能跟着市场变。

比如博物馆的文创商店,以前编内人员卖东西,就守着柜台等客人,销量一直上不去;现在改成合同工,销售能拿提成,大家主动在网上发视频、搞直播,文创产品卖得火,商店赚钱了,工作人员收入也高了——这就是市场化的好处,岗位能自己创造价值,反而更稳定。

很多人怕“合同工没保障”,其实从身边人的经历来看,这些担心大多多余。咱说说实际情况:

第一,“工资福利差不了多少,甚至可能更高”。我表哥的后勤岗,工资比以前少两百,但绩效奖比以前多;我姑父的经营性岗位,现在收入比编内时高了近三成。而且社保、医保、公积金这些福利,合同工跟编内人员都是按规定交,退休待遇差不了多少。

第二,“只要好好干,合同大多会续”。事业单位要的是稳定服务,不是随便换人。我同学小琳的行政辅助岗,合同一年一签,已经续了两次;我表哥的合同3年一签,单位还说“只要考核合格,想干到退休都可以”。除非犯了严重错误,比如违纪违法、工作出大纰漏,否则很少会不续签。

第三,“职业发展更灵活,不一定比编内差”。编内岗位晋升往往要熬资历,比如得等前辈退休才能上位;合同工更看重能力,只要干得好,就能快速成长。小琳因为档案整理得好,才干了一年就成了辅助岗的小组长,管着3个新人;我姑父现在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还能参与分红——就算以后想换工作,有事业单位的经历,找其他工作也更容易。

现在很多年轻人找工作,已经不把“编制”当唯一标准了,反而更看重“能不能学到东西”“收入跟能力配不配”。就像我表哥说的:“以前觉得有编制就踏实,现在发现,只要我还能把公车调度好,单位就不会辞我;就算以后单位不要我了,我有这么多年的经验,去其他公司找类似的工作也不难。”

这3类岗位移出事业编,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趋势,目的是让服务更高效、岗位更有活力。对于想找工作的人来说,与其盯着“编制”不放,不如看看岗位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发挥能力——毕竟,靠本事吃饭,比靠编制“混日子”,要踏实得多。以后再听到事业单位招聘,别光问“有没有编制”,先看看是啥岗位、发展空间怎么样,说不定合同工岗位反而更适合你。

来源:玲姐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