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千万到3百万人,美国白人是如何把印第安人“玩”死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7:24 4

摘要:不少人都知道感恩节的起源故事。普遍流传的版本是:最早一批抵达美洲的欧洲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历经艰险横渡大洋。船上102名清教徒上岸时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几乎如同乞丐。

不少人都知道感恩节的起源故事。普遍流传的版本是:最早一批抵达美洲的欧洲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历经艰险横渡大洋。船上102名清教徒上岸时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几乎如同乞丐。

熬过第一个冬天后,仅剩50人存活。正当他们陷入绝境,附近的印第安部落送来了火鸡、土豆泥与其他生活物资,还主动传授狩猎和农耕的技巧。在这些原住民的帮助下,这批欧洲移民逐渐站稳脚跟,实现了温饱。

于是,感恩节由此诞生。

尽管教科书上这样记载,但事实上,这些清教徒感谢的并不是印第安人——而是上帝。他们深信,是上帝派遣印第安人来拯救自己(这种白人的独特逻辑,确实令人费解)。

而真正伸出援手的印第安人,随之迎来的却是长达数百年的血泪史。

每个大陆往往都会孕育出辉煌的文明,诸如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或是我们的中华文明,都在史书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然而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文明,却似乎未被历史眷顾。事实上,今天在南北美、非洲及大洋洲建立的强势文明,多数是由欧洲移民塑造,原住民群体往往未能走向繁荣。

一个文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自然资源与地理条件。

在美洲早期,印第安人缺乏适合驯化的动植物物种,难以发展出强大而稳定的农业系统。没有农业支撑,就难以形成成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因此,印第安文明长期处于分散而小规模的部落状态。

直到欧洲移民带来新的作物品种与技术,尤其是在发现并推广了高产又营养的玉米之后,美洲的人口才迎来显著增长。

另一方面,美洲的地理环境极大阻碍了各部落之间的交流。广袤而难以穿越的雨林,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使部落间彼此隔绝,无法像中国那样形成大一统的文明体系。

交流的匮乏进一步导致科技进步缓慢。例如,某些部落虽掌握初步冶金技术,却无法与懂得采矿的部落互通有无。反观中国古代,因交通相对便利,能整合各地资源共同发展——西汉时已有70多处先进的冶铁工坊,技术水平相当于是欧洲中世纪。

而印第安人缺乏成熟的金属冶炼工艺,就无法有效开发雨林、修筑道路,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将他们长久困在石器时代晚期,迟迟未能进入青铜时代。

即便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与南美的印加帝国已能制作青铜器,也仅限于祭祀用途,无法量产,整体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商代。

此外,动物驯化能力的局限也严重制约了文明发展。我们古时有“八百里加急”,靠的是骏马奔驰;而在印第安文明中,马极为稀少,国王甚至需靠步行统治国土。据史料记载,印加、阿兹特克与玛雅三大文明甚至彼此不知存在,更谈不上交流与竞争。

没有碰撞与交锋,文明就很难突破“过家家”式的缓慢发展。

尽管先天条件不利,印第安人并未放弃努力。印加帝国仅凭石器与人力,就有效统治了上千万人口。甚至在对抗西班牙入侵者时,他们以石器对火枪、以双脚对马匹、以弓箭对火炮,仍然取得过多场平局甚至胜利。

历史的诡吊之处在于,真正击垮印第安帝国的并非殖民者的军事优势,而是瘟疫。

旧大陆的欧洲人早已从家畜驯化中经历过多种传染病,并产生了抗体;而印第安人几乎没有大规模驯养动物,对这些外来病毒毫无抵抗力。殖民者一登陆,瘟疫便大规模爆发,导致约95%的原住民死于非自然原因。

整座整座的部落沦为“鬼城”,尸骨遍野。殖民者后来甚至发现,交战时遭遇的印第安军队规模越来越小。

而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印第安人,也并未迎来和平。白人殖民者展开传教运动,宣扬“印第安人是被上帝抛弃的子民”,以此正当化对原住民的掠夺。

17至18世纪,白人疯狂侵占印第安土地,近90%的领土被夺走。英国人还曾试图贩卖印第安人作奴隶,但因人口稀少最终作罢。

到美国独立战争时,东岸的印第安人已所剩无几,幸存者不断向西迁移。

刚独立的美国继续西扩,铁路穿越原野,白人不断挤压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到19世纪,美国已占据西部大片土地,甚至击败墨西哥。此时全美印第安人仅剩35万,最终被驱赶进“保留地”。

186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强制将所有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区。这些土地大多贫瘠不堪,无法农耕或放牧,导致社会经济体系全面崩溃,部落几乎倒退至石器时代。

美军还在保留地外围全天巡逻,实施严密监控。

如今,美国境内共有314个印第安保留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总人口约200万,其中超过140万人居住在保留区内。这些地区虽实行部落自治,但因缺乏现代法律约束,早期不同氏族间互相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1887年,美国国会进一步取消部落自治权,改由地方政府接管,印第安人作为政治实体的权利被彻底剥夺。

文化同化也同步推进:基督教传播被大力推行,许多地方甚至立法禁止印第安传统宗教活动;政府设立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儿童学习英语,切断文化传承。

即使到20世纪初,印第安人仍没有公民权,却必须纳税。直到1919年,威尔逊总统签署法案赋予其公民身份,而选举权还要等到1924年。

二战期间,小罗斯福总统为表彰印第安士兵的贡献,废除了多项迫害性法律(他也同时废除了《排华法案》)。印第安人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在美国,只有罗斯福是好人。”

然而二战结束后,保留地经济依旧毫无起色。由于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经济,许多印第安人开始酗酒。美国政府竟将酒精列为“保留地生活必需品”,同时白人在这些区域享有治外法权,使得状况进一步恶化。

保留地被称为“美国境内的第三世界”。这些土地不属于宪法完全保护范围,难以发展工商业,许多人只能依靠旅游业或开设赌场为生,犯罪率极高,失业率长期高达80%-90%。

2010年,奥巴马公开表态,为“历史上不明智与暴力政策”向印第安人道歉。但值得注意的是,道歉仅仅停留在口头,并未带来实质改变。

直至今天,印第安人的处境依旧复杂艰难。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或许这个时代仍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

来源:梦回历史左长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