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正席卷各行各业,以往依赖人力完成的工作都已实现自动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创造1.7亿个新就业岗位,同时替代9200万个岗位,最终净增7800万个就业岗位。
在客户服务领域,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每天处理数以百万计的互动交流,使得呼叫中心不再需要人工客服代表。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人工智能正席卷各行各业,以往依赖人力完成的工作都已实现自动化。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创造1.7亿个新就业岗位,同时替代9200万个岗位,最终净增7800万个就业岗位。
乍看之下,这些数字似乎令人安心。然而,真正的症结不在于就业岗位的总量,而在于时间维度上的错位。人工智能将以远超新岗位出现的速度淘汰现有工作岗位。这种时间差可能会在劳动力市场稳定之前引发多轮失业潮。
其根源在于当下工作的组织架构模式。如今,在众多行业里,人工智能正在现有工作体系内实现人类任务的自动化。只有当企业重新审视并重新调整自身的工作模式时,新的工作岗位才会出现。受结构摩擦、组织惯性以及技能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一过程通常会滞后。因此,在企业努力适应变革的过程中,数百万劳动者可能会面临长期失业的困境。
这一转型进程究竟需要耗费多长时间,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企业为契合人工智能驱动的经济模式,对工作模式进行重新调整的速度有多快;二是劳动者是否具备相应的技能,能够胜任最终涌现的新岗位。目前来看,这两方面的进展均不尽如人意。这需要敲响警钟,以防出现巨大的技能缺口,进而引发失业问题。
人工智能替代工作任务的快速变革
自动化技术替代工作岗位并非新鲜事。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农业机械化、流水线的兴起以及计算机的出现,都曾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然而,过往的技术变革通常给予人们一定的缓冲时间来逐步适应,与此同时工作体系也会随之变化。工业革命历经了长达数十年的发展进程;数字革命也为劳动者留出了足够时间去掌握新技能。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堪称前所未有。
人工智能对认知任务的自动化尤其具有颠覆性。与以往主要冲击体力劳动领域的机械化浪潮不同,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替代白领工作者,如客服代表、法律研究员、金融分析师,甚至是初级程序员。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预测,在未来数年里,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可能会使相当于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面临被自动化技术替代的风险。部分职业或许不会彻底消失,但人工智能会减少对人力投入的需求,进而致使岗位数量减少。
至关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冲击并非呈现出可预测的线性模式。像客户服务和数据录入这类行业,正在经历岗位数量急剧且大规模的流失。而诸如法律和医疗保健等行业,自动化进程或许会更为缓慢,呈现出分阶段推进的态势。但当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趋于成熟时,工作岗位的流失可能会迅速到来。
以法律行业为例。人工智能驱动的合同审查软件能够在数秒内处理成千上万份文件,这一变革直接导致初级律师岗位的需求大幅缩减。在客户服务领域,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每天处理数以百万计的互动交流,使得呼叫中心不再需要人工客服代表。零售行业已经因自助结账系统和仓库自动化而出现大规模裁员。随着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涉足内容创作、翻译甚至市场营销领域,几乎没有哪个知识型职业能够逃脱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
工作体系和劳动者技能变革速度缓慢
在传统工作体系中引入新技术,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技术刚投入应用时,所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往往少于被其替代的岗位数量。当人工智能被引入传统工作体系时,它只是对现有任务进行自动化处理,比如呼叫中心用聊天机器人替代人工客服代表,而工作结构却保持不变。然而,当人工智能对整个工作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设计,摒弃传统工作流程时,真正的变革便拉开帷幕。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分析技术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发现并加以解决,将服务直接融入产品,从而完全消除对呼叫中心的需求,而不是被动等待客户来电。
虽然新的工作岗位终将出现,比如人工智能培训师和用户体验设计师,但岗位创造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岗位被替代的速度,从而形成了一段痛苦的滞后期,在此期间,劳动者无法立即找到可替代的工作。人工智能所创造的诸多岗位都需要高级技术技能,比如数据标注、人工智能模型监管、人机协作管理以及特定行业的数字应用能力,而这些技能都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并积累实践经验。
即便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人工智能驱动的就业增长也存在局限性。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会催生新的就业形态,比如人工智能审计员和人工智能伦理顾问,但这些岗位需要专业知识,而且其岗位数量远少于被替代的工作岗位。即便是如今拥有前沿技术专长的劳动者也不能掉以轻心。IBM和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都估计,部分技术类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半衰期不到三年,这意味着现今备受青睐的专业技能,可能在证书墨迹未干之时就已过时。在这种环境下,终身学习已不再是理想化的追求,而是职业生存策略。
转型滞后带来的后果
就业岗位流失与新增就业岗位之间的缺口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和企业通常认为,如果新的就业岗位终将出现,那么短期内的失业问题便在可应对范围之内。但历史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例如,汽车的兴起使铁匠和马车制造商纷纷失业,不过汽车行业最终创造出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互联网替代了成千上万印刷媒体岗位,但同时也带来了数字营销、电子商务和软件开发领域的繁荣。这些行业转型虽然最终推动了就业增长,但都经历了数十年时间。
我们预计,就业岗位流失与新增就业岗位之间的长期错配,极有可能导致短期内失业率急剧攀升,原因在于许多劳动者难以迅速实现职业转型。我们还可能会目睹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因为高薪的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将集中在高学历人群中,而低技能劳动者则面临工资水平下降的局面。
经济转型期向来都伴随着社会和经济动荡。美国煤炭开采业的衰落、制造业的外包以及流水线的自动化,无一例外都曾引发失业潮、地区经济崩溃,以及民粹主义政治抬头。人工智能可能会引发类似的动荡,但其规模将是全球性的,波及速度也会更快。如果我们想要规避这种转型可能带来的后果,就需要敲响警钟并采取行动。(财富中文网)
娜达·桑德斯(Nada Sanders)是东北大学D'Amore-McKim商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的杰出教授,宝拉·卡利朱里(Paula Caligiuri)则是该校国际商务与战略专业的杰出教授。
Fortune.com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财富》杂志的观点和立场。
作者:Nada R. Sanders,Paula Caligiuri
译者:中慧言-王芳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热议话题:
查看《海关总署谈出口形势:“天塌不下来”》的精彩观点
查看《商务部回应美豁免部分产品“对等关税”》的精彩观点
来源: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