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东坡,这位北宋时期的传奇人物,在文学与书画领域的造诣堪称登峰造极。其文如《赤壁赋》,纵横恣肆,豪迈奔放,既有对历史兴衰的喟叹,又饱含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文字间流淌着的才情令后世学子高山仰止;诗词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开豪放一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这位北宋时期的传奇人物,在文学与书画领域的造诣堪称登峰造极。其文如《赤壁赋》,纵横恣肆,豪迈奔放,既有对历史兴衰的喟叹,又饱含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文字间流淌着的才情令后世学子高山仰止;诗词方面更是独树一帜,开豪放一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雄浑壮阔,读来仿若惊涛拍岸,震撼人心,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成为词坛不朽的丰碑;散文著述宏富,以《东坡志林》为代表,行文洒脱自如,记录日常点滴、所思所感皆成文章,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位列 “唐宋八大家”。在书画上,他是 “宋四家” 之一,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笔锋刚健有力又不失灵动飘逸,每一笔都似在诉说内心的波澜;绘画擅长墨竹、怪石、枯木,其《潇湘竹石图卷》,墨竹挺拔有节,怪石嶙峋奇崛,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文人意趣,为后世文人画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苏东坡如此惊才绝艳,在当时的世道却屡遭磨难,一生漂泊不定,仕途坎坷。这不禁令人深思,究竟是何种缘由,让这位天赋绝伦之人,无法在尘世安稳栖身,而是开启了一段充满波折的命运之旅?是性格使然,还是时代造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还是另有隐情?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探寻苏东坡颠沛流离一生的根源。
苏东坡一生的颠沛流离,与他刚直耿介的性格紧密相连。在波谲云诡的官场,这种性格宛如逆水行舟,处处碰壁。元丰二年,震惊朝野的 “乌台诗案” 爆发,成为他命运急转直下的关键节点。彼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新党势力在朝堂风头无两。苏轼在调任湖州知州后,依惯例向神宗呈递《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文,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文中写下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般话语,新党之人从中嗅出了 “不与为伍” 的意味,顿感被冒犯。加之苏轼过往诗作中诸多针砭时弊、抒发对新法不同见解的诗句,如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暗讽新法下百姓为徭役所苦,新党借机发难,以文字罗织罪名,污蔑他 “讪谤朝政”“指斥乘舆”。
诚如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所阐述的:“我们大多数人就这么漫不经心地走完了一生,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而这些反应只会制造更多的束缚和限制。” 苏轼不愿被官场的阿谀奉承之风同化,他依循内心的道德与政见发声,却未曾料到,这会让自己陷入绝境。他被逮捕入狱,长达一百零三日,在狱中受尽折磨,生死一线间,幸得太祖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庇佑,以及诸多朝臣求情,才免去死罪,被贬黄州。经此一劫,仕途顺遂的过往如云烟消散,等待他的是漂泊无依的外放生涯。
旧党执政后,苏轼的境遇并未改善。司马光等旧党人士推翻新法,苏轼却并未因曾受新党排挤就盲目附和。他深知新法虽有弊端,但其中部分举措对国计民生亦有可取之处,如免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劳役负担。于是,他秉持公正之心,向朝廷直陈利弊,反对旧党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这一仗义执言,让他再度成为旧党眼中的 “异类”。
《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苏轼宛如那坚守 “和而不同” 的君子,在新旧党争的泥沼中,不随波逐流,不党同伐异。但这般风骨换来的却是旧党的排挤与诬陷,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苏轼,使其在朝堂难以立足。他一次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远离政治中心,曾经 “致君尧舜” 的政治抱负在党争的倾轧下,愈发遥不可及,只能在诗文中抒发内心的愤懑与无奈。
北宋朝堂之上,党争的漩涡汹涌湍急,苏东坡不幸深陷其中,难以挣脱。王安石变法之际,本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以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之困境。然而,变法之路荆棘丛生,新党为强力推行新法,不容丝毫异见。苏东坡却秉持着对民生的关切与对朝政的担当,直言不讳地指出新法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弊端,如青苗法强制借贷,致使许多百姓背负沉重债务,苦不堪言;免役法在执行时,因胥吏舞弊,使得平民的负担不减反增。
在《资治通鉴》中,商鞅变法之时,同样面临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因自身利益受损,对商鞅群起而攻之,污蔑其变法乱国。彼时的北宋朝堂,新党犹如商鞅变法时的革新派,急切地想要破旧立新;而苏东坡恰似那旧贵族眼中的 “绊脚石”,因其发声阻碍了新法雷厉风行的推进,被新党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新党中人不择手段,从他的诗词文章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罗织出 “讪谤朝政” 的罪名,“乌台诗案” 便是这场政治迫害的集中爆发。苏东坡因而被下狱问罪,仕途瞬间坠入黑暗深渊,开启了漂泊外放的生涯。诚如克里希那穆提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所讲:“一旦你开始质问、追究,你就会发现,你所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被设定好的,是社会、文化、传统等外在因素强加给你的,而不是你内心真正渴望的真相。” 苏东坡在新党主导的朝堂,不愿接受被粉饰的 “变法真相”,执着探寻民生的真意,便只能承受来自权力中心的重压。
旧党得势之后,苏东坡并未迎来仕途的曙光,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泥沼。司马光等旧党元老,在推翻新法时一呼百应,志在必得。他们念及苏东坡曾因反对新法遭新党迫害,起初对他予以拉拢。然而,苏东坡并未被旧党恩情蒙蔽双眼,他以冷静客观之态审视新法,深知其中部分政策历经多年推行,百姓已然适应,且对国计民生有所裨益,如方田均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为国家税收提供了合理保障;市易法稳定了物价,促进了商业流通。于是,他毅然站出来,反对旧党不加甄别、全盘废除新法的做法。
这一举动,如同在旧党平静的心湖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在《万历十五年》中,明朝文官集团内部党争激烈,各党派为争权夺利,全然不顾国家大义,相互倾轧,致使朝纲混乱,政令不通。北宋此时的旧党,恰似书中描绘的那般,内部充斥着狭隘的党派之见,容不得苏东坡这般 “特立独行” 之人。他们对苏东坡横加指责,污蔑其为新党余孽,朝堂之上再无他的立锥之地。旧党利用职权,将他频繁外放至偏远之地,使其远离政治核心,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只能在荒蛮之地蹉跎岁月,在诗文中倾诉满心的无奈与悲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看似自嘲的词句背后,隐藏着多少壮志未酬的辛酸泪。
从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俯瞰,苏东坡的一生恰如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国家的真正含义》中所描述的那般:“在历史的滔滔洪流中,个人常常被时代的巨力裹挟,难以自主把控前行的方向。” 北宋时期,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到了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高峰,如《东京梦华录》中所描绘的汴京,市井繁华,商铺林立,勾栏瓦肆间处处彰显着盛世气象;科技领域更是成果斐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知识的广泛传播,指南针为远洋航海指引方向,火药在军事、民用上多有应用,让世界为之瞩目。
然而,北宋在政治与军事层面却深陷困境,积贫积弱的局面犹如沉疴痼疾。为扭转局势,统治者试图变法革新,自庆历新政拉开序幕,范仲淹等人力图整顿吏治、富国强兵,却因触动守旧势力的利益而草草收场;随后王安石变法风起云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旨在充盈国库、缓解社会矛盾。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用人不当、急于求成,引发了诸多弊端,导致新旧党争激烈爆发。
彼时的朝堂之上,党同伐异之风盛行,官员们为求自保或追逐权力,纷纷选边站队,政治生态急剧恶化。苏东坡身处如此波谲云诡的时代,即便才情绝世、心怀壮志,亦不过是沧海一粟,难以挣脱时代洪流的束缚。正如《人类简史》中所提及的,人类社会的演进如同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体在这历史的进程中,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苏东坡的仕途命运,不可避免地随着新旧党争的起伏、变法的成败而跌宕漂泊,在时代的漩涡中载沉载浮,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
然而,苏东坡并未被接二连三的苦难彻底击垮,他宛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困境中寻得解脱与升华之道。于黄州时,他寄情山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从平凡的自然景致与质朴生活里汲取乐趣;惠州岁月,他沉醉于岭南的荔枝、罗浮山的清幽,发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快意之语;儋州的荒芜之地,他亦能与当地百姓为友,潜心著书立说,传播文化火种。诚如《苏东坡传》所赞:“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他把儒家的坚毅、道家的超脱、佛家的空灵圆融于心,在苦难中磨砺出更为澄澈、旷达的心境。
克里希那穆提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中提到:“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因为那将使你永远无法弄清楚自己到底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你心中有爱,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因为爱是永远不会追求成就的,它也永远不会陷入模仿中。” 苏东坡正是如此,他热爱生活,钟情文学,执着于探寻人生真意,即便仕途蹭蹬,依旧笔耕不辍,为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文学瑰宝,用文字勾勒出北宋的社会万象、山川风貌与人情冷暖。他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于徐州抗洪抢险、保一方安宁,以行动践行着造福百姓的初心。
可以说,苏东坡一生的颠沛流离,既是个体命运在时代漩涡中的跌宕起伏,也是其人格升华、精神不朽的砥砺征程。他用一生书写了在苦难中坚守、于困境中超越的壮丽史诗,让后世之人在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能从他的经历中觅得勇气与力量,如暗夜灯塔,熠熠生辉,永不磨灭。对以上材料,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进行互动。关于以上问题,如果有什么困惑,也可以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 单独交流。
苏东坡一生的颠沛流离,是性格、党争、时代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用文学与行动书写传奇,为后世留下无尽精神财富。各位读者朋友,对于苏东坡的一生,您是否有更深的感悟或是别样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您心中的东坡印象。若您在研读东坡作品、了解其生平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或是单纯想交流探讨,随时加我微信 13147976699,期待与您共品东坡余韵。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