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寻宗螳螂拳》再“闯关东”这一主题活动,将武术文化传承与近代中国人口迁徙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发了对文化根脉、身份认同与时代变迁的多维度思考。以下是笔者从这一主题延伸出的几点分析:
高剑维 撰文
《寻宗螳螂拳》再“闯关东”这一主题活动,将武术文化传承与近代中国人口迁徙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发了对文化根脉、身份认同与时代变迁的多维度思考。以下是笔者从这一主题延伸出的几点分析:
一、武术:流动的文化基因
螳螂拳作为北方传统武术的代表,其传播与“闯关东”这一大规模人口迁徙紧密交织:
移民潮中的文化载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山东、河北等地民众迫于天灾战乱向东北迁移,螳螂拳随习武者一同“闯关东”,成为移民群体在陌生环境中安身立命的技艺,也是维系乡土认同的精神纽带。
适者生存的武术演变:东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的生存挑战(如匪患、拓荒)促使螳螂拳与当地摔跤、狩猎技艺融合,形成更具实战性的技术风格,体现了武术在流动中“因地制宜”的适应性。
门派分化的历史缩影:螳螂拳在东北衍生出不同流派(如太极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既是师承差异的产物,也映射出移民群体因地域分散形成的文化多样性。
二、寻宗: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寻宗”行为本身暗含对文化断裂的焦虑与重建的渴望:
断裂与延续:近现代战争、社会变革导致传统武术传承链断裂,东北工业化进程中,螳螂拳的实战功能弱化,更多转向强身健体或表演属性。寻宗不仅是技术复原,更是对武德、师承礼法等无形文化的抢救。
全球化下的身份重构:当代武术传承面临西方体育文化冲击,螳螂拳的“寻宗”被赋予对抗文化同质化的意义。例如,东北某些拳馆通过短视频展示传统套路,既是商业推广,也是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记忆。
非遗保护的启示:螳螂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博物馆化”保护可能削弱其活态传承。真正的“寻宗”需在尊重传统内核的同时,探索与当代生活方式接轨的路径。
三、再闯关东:隐喻时代的文化突围
“再闯”不仅是地理迁徙,更象征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破局尝试:
从乡土到都市:当代螳螂拳师从东北走向全国乃至国际,通过武术赛事、影视作品(如《师父》《叶问》系列中螳螂拳元素)扩大影响力,但商业化也可能导致技术异化。
虚拟空间的“新江湖”:网络教学、线上社群打破了传统师徒面授模式,降低学习门槛的同时,也考验着武术精髓的传递深度。
文化自信的实践:在“国潮”兴起背景下,螳螂拳作为中国武术符号之一,成为构建民族认同的文化资源。例如,中俄边境城市的中俄武术交流活动中,螳螂拳常作为“中国名片”亮相。
四、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老拳师口述史中,“闯关东”不仅是谋生之路,更是武艺传播之路。如山东拳师王玉山迁居大连开馆授徒,其弟子遍布东北,串联起一部微观武术迁移史。
边缘与中心的逆转:历史上,东北被视为“蛮荒之地”,而今东北武术文化(如螳螂拳、戳脚)通过影视、竞技等渠道反哺中原,重塑地域文化话语权。
危机与新生:东北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武术受众萎缩,但部分年轻传承者借文旅融合(如长白山武术节、雪乡武术展演)开辟新场景,让“闯关东”从被动求生转为主动文化输出。
结语:流动中的文化韧性
螳螂拳的“闯关东”史,是一部关于文化如何在流动中生存、变异与再生的启示录。它提醒我们: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能否在时代浪潮中保持核心价值的延续性与传播方式的创造性。正如移民在关东大地开垦出新的家园,武术的传承亦需在坚守“宗”与拥抱“变”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在现代社会中完成属于这个时代的“再闯关东”。
来源:文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