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8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她才38岁,就查出宫颈癌,孩子都还没上小学!”邻居小王说起自己的姐姐,至今仍难以接受。姐姐平时身体硬朗,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怎么就突然查出宫颈癌呢?更让人心痛的是,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如今只能靠药物维持。
在很多人眼里,宫颈癌似乎是离自己很远的事,甚至有人以为“只有乱生活的人才会得”。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1万,平均每天就有300多名女性被确诊。它是我国女性中发病率排名第二的妇科恶性肿瘤,且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真的离我们不远。
宫颈癌的发生并不是“突然中招”,它有一个相当明确的始作俑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HPV是一种常见病毒,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可能引起生殖器疣,而高危型则和宫颈癌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超过95%的宫颈癌病例都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
但别慌,感染HPV并不等于一定会得宫颈癌。大多数人感染后,身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在两年内自行清除病毒。不过,如果病毒长期滞留在体内,就可能导致宫颈细胞发生病变,进而发展为癌症。
宫颈癌其实是“养”出来的,不是“得”出来的。
HPV的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性生活混乱”才会感染。很多女性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已经被病毒“悄悄盯上”。根据临床观察,以下三个行为是高危因素,女性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规避:
1. 忽视性生活卫生,频繁更换伴侣
HPV病毒极易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传播。频繁更换性伴侣或伴侣曾有多个性伴史,都会大大增加感染HPV的风险。
而有些女性虽然性伴侣单一,但如果对方有过不洁性行为史,也容易“被动感染”。妇科专家提醒,保持稳定、洁净的性关系,是预防HPV感染的第一步。
2. 过早开始性生活或过早生育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首次性生活年龄过早、18岁前生育的女性,罹患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原因在于,青少年时期的宫颈上皮细胞发育尚未完全,抵抗力弱,更容易被HPV病毒“钻空子”。因此,推迟性生活年龄,避免过早怀孕,是保护宫颈的重要屏障。
3. 长期忽视妇科检查,错过最佳干预期
宫颈癌有一个“从感染到癌变”的过程,通常需要5到10年时间。也就是说,宫颈癌是极少数“可以被提前发现、阻断发展”的癌症之一。
但问题是,很多女性从不做宫颈筛查。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专家建议,有性生活史的女性,21岁后应每3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TCT),或每5年进行一次HPV联合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是的,你没听错。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癌症。
HPV疫苗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在病毒来袭前就做好“防火墙”。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HPV疫苗有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分别覆盖不同类型的高危病毒。
越早接种,保护效果越好。
国家药监局建议:
9—14岁女孩接种HPV疫苗效果最佳,可采用二针程序,免疫反应更强;
15—45岁女性也可接种,尤其是尚未感染HPV的女性,保护价值仍然很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不等于终身免疫,也不能替代定期筛查。疫苗是预防的一道防线,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宫颈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如果你是女性,尤其是有性生活史的女性,这四件事必须牢记:
定期做宫颈筛查,别等身体出问题才去医院;
坚持良好性生活习惯,保护自己也保护伴侣;
尽早接种HPV疫苗,能防一型是一型;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如阴道不规则出血、性交后出血、分泌物异常等。
别给癌症可乘之机,也别让自己后悔没早点重视。
宫颈癌不是“命不好”,而是“防不好”。疾病并不挑人,但防护意识却能改变命运。每一位女性都值得被好好对待,也值得拥有健康的人生。所以,从今天起,请为你的宫颈撑起一把保护伞。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中国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指南(2021年版)》.
[3] 国家药监局. HPV疫苗接种指南. 2022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