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拳脚”,何以上头?

B站影视 2024-12-25 08:55 4

摘要:螳螂拳、杂技、柳子戏、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多个山东非遗项目逐一亮相,众多非遗传承人秀出绝活儿——日前,《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上线,不少网友表示,以非遗视角打开“好客山东”,向往感拉满了!

螳螂拳、杂技、柳子戏、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多个山东非遗项目逐一亮相,众多非遗传承人秀出绝活儿——日前,《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上线,不少网友表示,以非遗视角打开“好客山东”,向往感拉满了!

螳螂拳在《非遗里的中国》山东篇亮相

随着节目的播出,作为中华传统武术之一的螳螂拳再次引发关注。当下,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的心总会不时被“打”动:电影《雄狮少年2》中,将舞狮和武术融合为一,展现了一段草根少年在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求真”之旅;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将于大年初一上映,令“武侠迷”充满期待;在短视频平台,身手不凡的网红功夫博主吸粉无数……

在青岛,一个个武术大赛火热上演,最近就有2024年度青岛市健身气功站点联赛、2024青岛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第四届西海岸武林大会、2024年青岛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联赛武术比赛等接连开赛。

曾有数据称,全球有1.2亿人习武,青少年成为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主力军。武术,在今天为何仍然如此“能打”?

作为国粹之一,武术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和历史,它不仅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时至今日,不断发展的武术也展现出新的魅力,在多个方面形成了新“打法”。

从左至右:《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电影海报、太极功夫博主、电影《雄狮少年2》剧照

“大兵小将”的功夫较量。在海外,人们将中国武术称为“功夫(Kongfu)”。曾经有一项“最能代表中国的事物”的调查,外国人选择最多的是“长城”“功夫”和“中餐”。长期以来,武打动作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不受语言文化影响,老少咸宜。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通过精彩的荧幕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功夫热”。

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在全球,大大小小的武术比赛不可胜数,如10月27日,第三届武术套路世界杯在日本横滨闭幕,中国队共夺得8枚金牌;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也刚刚落幕,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560名“武林高手”汇聚河南演武比擂……

“藏不住了”的中式健身。“老祖宗的功最懂年轻人的痛”“几千年的精华果然名不虚传”……如今,太极拳等不再是“银发族”的专属运动,传统武术项目正悄悄兴起一股新潮流,让很多年轻人爱上了这一新中式健身。一些千年前的古法养生操,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也成了年轻人的养生必修课。

强身健体,是练武术的初衷。有武术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习武”是出于兴趣爱好,在训练中提高自身的灵敏、速度、力量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以达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目的,也有人是为了以后能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或达到等级运动员的标准。

“武舞相融”的传统美学。在今年央视龙年春晚舞台上,舞剧《咏春》以“舞”演“武”,描摹的高手如云的武林世界令人印象深刻。最近,这一舞剧又在海外大放异彩,在全球41座城市进行了208场演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武术与舞蹈碰撞融合的创新艺术盛宴。

近年来,“武”与“舞”的融合不断被搬上艺术舞台,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有“武舞同源”说法认为,中国武术与舞蹈是民俗文化中的双璧,其意韵之源都在于师法自然,两者有着形意相融的不解之缘。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在传播形式、习练方式等方面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变中亦有不变,在很多人心中是“永不逝去的武林”。

其形之炫酷,“横竖”都精彩。与电影功夫明星前辈们不同,如今,一些年轻人在短视频领域“打”出一片天,引领武术潮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武术”类短视频在TikTok上的播放量达222亿次,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总和,位居中国非遗海外关注度的榜首。

被称为“国风变装‘天花板’”的博主朱铁雄,其很多视频融入武术、戏曲等元素,带来视觉震撼

霸榜“竖屏”,武术类的游戏、动漫佳作迭出,影视人也没有放弃武侠电影的新探索。在《叶问》系列电影爆火之后,尽管近年来似乎少有叫座的武侠电影,但《镖人》等新片的筹拍,还是让人们心生期待。

其“魂”之博大,侠义入凡尘。“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说起金庸先生和他的武侠世界,人们总会想起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时代,“侠”总是与“武”紧紧联系在一起,“武”没有远去,“侠”也更加深入人心。

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人们会用“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来赞赏;对于一些为人不齿的行为,人们也会用“不讲武德”“胜之不武”等来表示愤慨。更多时候,“侠”“德”已内化成一种称为“良善”的自觉行为,如今年夏天,一名来青旅游的女孩被大浪卷入海中,“钓鱼小哥”紧急施救,事后“深藏身与名”;青岛的“巧克力大爷”,更是危难时刻显身手,屡屡施展下海救人的英勇行为。

每年8月10日是“世界武术日”,今年的主题是“武术:和谐、健康与幸福” 图源:新华社

其“核”之深远,以和平为名。中华武术在创立和发展中都讲究内外兼修,融入道家、佛家、儒家等多元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形神关系、动静关系、太极理论、五行学说等等。习武,学习的不只是技法,还有承载其中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一招一式、一拳一路,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智慧。

“止戈为武”,这反映出古人对和平的强烈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止戈为武” 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解决问题不能动辄诉诸武力,而应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和平手段来消弭各种争端和矛盾。

由成龙、郭麒麟等主演的新片《龙马精神》中有一句台词:“龙虎武师never say no”。电影之外,武术的传承也从未止步,正在“打”开更大的空间。

鸳鸯螳螂拳走进青岛市南区一些校园 图源:市南区文化馆

“传”下去。“少年强则中国强”,武术的传承应该从校园开始,从孩子抓起。今年是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工作的第二年。日前,2024年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交流赛在湖北开赛,15个省区市的近500名师生代表展开角逐,并为下一步更好开展武术进校园工作开拓了新思路。

青岛具有浓厚的武术氛围,崂山道教武术、螳螂拳、三铺龙拳、九水梅花长拳、傅士古短拳、孙膑拳等门类众多,极具地方特色,莱西还被誉为“武术之乡”,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入选“太极拳之乡”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鸳鸯螳螂拳已走进市南区一些学校,崂山内家拳特色武术也走进了试点中小学,武术操在很多学校掀起热潮,成为日常教学内容。武术项目“三铺龙拳”在胶州市中小学中普及率达到100%,练习人数达11万之众,练武的口号声、朗朗的读书声相互交织,成为分外亮丽的风景。

近日,“2024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林大会暨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交流赛”在青岛举办,鸳鸯螳螂拳、红拳、八卦掌、佛汉拳等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传承人齐聚青岛 图源:新华社

“火”起来。新的时代,“武术+”成为传承武术的新路径。如不少地方兴起“武术+文旅”,将武术与文旅有机结合,打造“武术之乡”“武术庭院”等武术IP,让游客在旅程中走近武术、了解武术;“武术+教育”,将武术与教育结合,培养专业的体育管理队伍和教练员队伍,激发教体融合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武术+社区”,将武术由武馆等特定场所向社区、公园、村庄文化广场等拓展延伸,让武术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走”出去。伴随着海外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互联网年轻人把功夫引入日常生活,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与武术的交汇,正在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风景。如“峨眉派女子功夫团”,由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95后”大师姐凌云与8名“00后”师妹组成,她们功夫了得,借助短视频将非遗文化传向四方,还在今年奥运会期间绽放巴黎。

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亮相巴黎

近年来,一些组织和机构在海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传统文化夏令营等活动,在传播中国功夫的同时,也讲授中医学、书法等内容,使得“交流始于功夫,却不止于功夫”。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或许人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必习得绝世武功,也不必非做惊天动地之事,只要怀揣武者的浩然正气、坚毅与勇敢,已然是生活的“侠客”。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