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播州之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2-02 15:00 1

摘要:宁夏之役是明朝对哱拜地方军和支援哱拜的蒙古军发起的平叛;朝鲜之役是对被日本侵略的朝鲜发起的支援;播州之役是播州土司领导的土政权与明朝政府起了冲突,同样是平叛。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史称“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以及播州之役,播州之役是最后一次战役。

宁夏之役是明朝对哱拜地方军和支援哱拜的蒙古军发起的平叛;朝鲜之役是对被日本侵略的朝鲜发起的支援;播州之役是播州土司领导的土政权与明朝政府起了冲突,同样是平叛。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从朝鲜战场撤出的几支军队又被万历皇帝朱翊钧安排到了西南方向。主要是去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境内),因为当地土司杨应龙叛变了。原本以为平叛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结果这场战斗让明朝24万大军困在了播州海龙囤,伤亡人员在三次战役中最为惨烈。有人说朝鲜之役,日本举全国之力进攻朝鲜,明朝派兵应该最多呀。实则只有11-14万人前往朝鲜,而播州之役明军投入合计有24万人之多。

从汉唐时期开始,云贵川三地就陆续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这三个地带少数民族比较多。尤其是云贵一带的人民风彪悍,对政府的管辖不是很满意,所以与内地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云贵一带,穷山恶水,地理条件人差,居住在这里的人不多。村子错落在各个大山角落里,这里的居民经常拉帮结派一致对外。政府管理起来不方便,所以对他们的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唐王朝末期,云南地区的南诏国趁着唐朝内乱,对贵州发起了进攻,一直打到播州地区(今遵义一带)。朝廷见自己地区被别人攻占,于是派山西人杨端带兵攻打南诏国。结果南诏国不堪一击,直接投降,播州再次回到了唐朝。唐朝收复了播州,不代表能治理好播州,杨端就被委任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氏在播州落地生根,成为了贵州北部的管理者。

一般都是汉文化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但是杨氏最终被贵州本地文化给同化,成为土司。杨氏刚扎稳脚跟,唐朝没过几年就灭亡了。后经历元宋明三个朝代,土司没有消亡也没有叛变,基本上还是跟着统治者混,一直混到明朝。总之,他们依然有着自己的自治权,不受政府过多约束。

在万历时期,土司还兼任明朝都指挥使,主要管辖以播州为中心,辐射四川、贵州两省的广大区域。其中明朝有8个司就在这片区域里面,杨氏管理3个司,剩余5个司由其他7个少数民族管理,史称“五司七姓”。杨氏的29代世袭土司叫杨应龙,他性格狡诈多疑,好以诛杀立威,结怨很多。杨应龙所辖五司七姓人经常无缘无故被弄死,大家忍受不了他的虐待,纷纷叛离。

杨应龙的残忍甚至波及自己家人,他听信小妾的谗言,杀了正妻及丈母娘,关键正妻是朝廷诰命夫人(朝廷加封)。他这么做,相当于无视朝廷权威,无视大明律例。其实杨应龙早年不是这样的人,早年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贡上等的木材,对朝廷毕恭毕敬,朱翊钧赏赐他飞鱼服。

可惜他在高位上越久,他残酷的一面就愈发显现。很快,杨应龙老丈人的弟弟张时照向官府告杨应龙谋反。当时贵州巡抚叶梦熊也上奏朝廷关于杨应龙的犯罪行为,希望得到审问。此时,四川松潘地区也有动乱,播州派壮兵支援,四川巡抚李化龙请求暂停杨应龙审问,先把松潘地区治理好。而贵州说先审问杨应龙,再解决松潘问题,两个省就争论得不可开交。

万历十九年(1591年),贵州巡抚叶梦熊重议审问杨应龙的事,让朱翊钧改派流动官员管理播州。李化龙想法与叶梦熊相反,叶梦熊气打一处来,怀疑李化龙可能和杨应龙同谋,并斥责他。朝廷下诏令让贵州和四川一起审理案件,杨应龙愿意去四川,而不愿意在贵州。当时倭寇丰臣秀吉侵犯朝鲜,杨应龙请求将功赎罪带兵讨伐倭寇,并给朝廷2万两银子,得到了朱翊钧的允许。

后来叶梦熊被调离贵州,担任甘肃巡抚,去解决宁夏哱拜之乱。当杨应龙带兵前往朝鲜的时候,第一阶段战事已经结束,明军已经开始回撤。这一年,四川巡抚李化龙换成王继光,他同样是个狠角色,一直提及对杨应龙的审问。原本杨应龙已经被李化龙审问过,事情差不多就这样了。但是王继光对审问结果不满意,要求再审一次,让杨应龙去重庆听审。

杨应龙抗命不去,其实到这里就可以看出杨应龙已经有叛变矛头了。王继光作为四川巡抚去播州抓杨应龙,显然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因为他手上能调动的只有三千兵力。而杨家在播州扎根几百年,在当地有三万精兵,王继光要想拿下杨应龙必须请求朝廷调兵。王继光将计就计,就靠三千人去抓杨应龙。他抓到杨应龙就可以去重庆审问,抓不到正好就以失败理由让朝廷派兵。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任命南京兵部侍郎刑玠为川黔总督前往播州处理杨应龙叛乱之事。不过朝廷没有召集兵马,可以看得出来朝廷也不想轻易大动干戈。先刺探刺探杨应龙,刑玠到任后没有发动军队,而是让重庆知府王士琦前往播州问罪。杨应龙估计是听到了不好的风声,立刻投降,让他弟弟杨兆龙在城外跪迎。杨应龙最终被罚款4万两银子外加采木赔偿,罢免播州宣慰使职位,由他长子杨朝栋待任,次子杨可栋当人质去重庆用来拿罚金。

这本是谈的好好的事,但是杨可栋在重庆狱中被折磨而死,重庆这边要杨应龙把罚金交完才能认领尸体。杨应龙听到这个消息,天都塌了下来。丧子之痛,不共戴天,除非死而复活,否则分文不给。随后杨应龙派人搜刮了一遍亳州周边百姓的财富,并招纳苗兵。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忍不了了,彻底叛变。这一次叛变除了杨应龙丧子之痛,还有就是周边土司长对杨应龙的挑衅,灭杀他的威风。杨应龙受不了落井下石的气,想恢复在播州家族全盛时期的地域,扩大自己地盘,这样才有和朝廷谈判的资格。不过朝廷一直没有动他,因为第二阶段的朝鲜战役又开始了,腾不出手。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等人率3000士兵攻打杨应龙。杨应龙让他弟弟杨兆龙、儿子杨朝栋到飞练堡迎战。没想到明军全军覆没,江东之被革职。同年五月,李化龙作为负责人再次出马,身兼川、黔、湖广三省军务,平定播州叛乱。杨应龙在李化龙集合兵马前,带着八万大军攻陷綦江。纵兵血洗綦江城,杀死了城内所有的武将和士兵,凡是男女老少全部斩杀。朱翊钧一听綦江被屠城,彻底发狂,要求集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杨氏家族。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初春,李化龙拿着尚方宝剑带着明朝各路兵马在播州附近集合,他本人坐镇重庆。贵州巡抚郭子章坐镇贵阳,湖广巡抚支大可移驻沅江。明军分兵八路进剿:总兵刘珽出綦江;总兵马礼英出南川;总兵吴广出合江;副总兵曹希彬出永宁;总兵童无镇出乌江;参将朱鹤龄出沙溪;总兵李应祥出兴隆卫;总兵陈璘出白泥。每路兵马3万,共计20余万人。

这样的场面极为罕见,一般对外打仗才有这么大规模,可见朱翊钧是有多恼火,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剿灭杨应龙。杨应龙听到这阵势,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于是散尽家财招揽了几万人驻守播州,必须要与明军血战,守住就是胜利。一开始八路大军中,有一路大军被杨应龙杀得片甲不留,节节败退,李化龙都慌了。

好在有一绰号刘大刀的大将刘珽,参加过朝鲜战争,有“晚明第一猛将”的称号,他率领军队向杨应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杨应龙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结果遇到了狠人,完全打不过,只好和儿子杨朝栋撤退。后来打着打着,只要听到有人喊“刘大刀至矣”,直接不战而溃。

罗古池一战,杨朝栋差点被俘。刘珽率军一直攻到了娄山关下。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囤并称天险,易守难攻,明军围困在这里和杨应龙打了整整两个月。海龙囤地势高险,前后无着,完全被孤立,几乎没有道路,甚至需要徒手攀爬才能上去。由于明军在向娄山关推进的过程中,杀光了沿途的苗寨的村民。此举也逼得当地苗民全部抵达娄山关抵抗明军,老弱妇孺皆上阵。苗民同仇敌忾,让明军进攻毫无办法。

最后明军不得不改变战术,采用车轮战,连番进攻。在间谍的里应外合之下,才找到一条水道,登上了海龙囤。城内的杨应龙的士兵见明军冲了进来,只能四处逃窜。明军哪肯放过,抓住就是乱杀乱砍,现场哭天喊地,血流成河。杨应龙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与爱妾周氏、何氏关门自焚而死,儿子杨朝栋、弟杨兆龙被抓。播州之役前后历时114天,杨应龙的士兵被斩杀2万。

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并将杨朝栋等人押解到京师,分尸于闹市。自此,延续了700多年的播州杨氏彻底结束。杨应龙的下场只怪他咎由自取, 滥杀无辜导致众叛亲离,自己死了还把族人害了。

播州之役后,西南地区的土司看到了明军的实力,杀鸡儆猴的做法换来了西南地区长期的稳定。播州之役的导火线不在杨应龙杀妻,而是贵州巡抚叶梦熊的“改土归流”政策。叶梦熊想加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统治,限制地方土司的权利。这场战役最后打起来了,消极影响是明朝官方军队伤亡惨重。播州的地方军民同样如此,明朝调动了半个天下的钱粮,牵动了整个南方的经济。关键还是一场内仗,这个战斗让明朝西南地区更加贫困,加重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

明朝在此战役上取得的价值不大,却不得不打。如果深度剖析一下播州之役,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文官集团自己搞出来的事。无非是看杨应龙不爽,逼着他叛变。虽然最终明朝政府取得了胜利,但又有何意义?加重百姓负担,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打仗死人,使得多少家庭陷入无穷无尽的悲痛。明朝政府从辽东集中兵力去贵州,殊不知努尔哈赤的后金在逐渐壮大。

万历三大征,明朝虽赢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却在经济和信誉上输的一败涂地。因为大明王朝大限将至,24年后灭亡。

来源:长安墨韵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