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日清晨,当你打开手机天气APP查看当日温度并据此挑选合适衣物时,可曾感慨现代科技精准预测的能耐?这般仿佛能全然掌控自然规律的情形,与19世纪末物理学家的自信颇为相似。
每日清晨,当你打开手机天气APP查看当日温度并据此挑选合适衣物时,可曾感慨现代科技精准预测的能耐?这般仿佛能全然掌控自然规律的情形,与19世纪末物理学家的自信颇为相似。
彼时顶尖学者以为,宇宙的奥秘近乎全被揭开,余下的不过是开展提高测量精度的“修补工作”,然而就是这般自信,即刻便会被全然打破….
经典物理辉煌之时,恰似一座看似极为完美的大厦
“别去探究理论物理,这门学科大概都被探索得差不多,”1874年,普朗克的老师、慕尼黑教物理的菲利普·冯·约利这般跟他讲道,这体现出彼时科学界的普遍看法——物理学的大厦好似都快要搭建好了,就只剩做些扫尾的事儿了
1687年牛顿刊行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构建的经典力学体系,不单阐释了苹果缘何落地,还精确预料了天体运转,1846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力学预言并发觉了海王星,把它称作“笔尖下发现的行星”,这一发觉让人们惊叹经典力学强大的预测本领。
电磁学领域同样颇为出色,1865年,麦克斯韦将电、磁、光统一为电磁现象,以一组简洁的方程组表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物理学家们认为,若假定一种名为“以太”的神秘物质作为电磁波的载体,理论便无差错。
热力学三大定律看似极为完美,能量守恒定律使我们明晰宇宙中能量的总和恒定不变,熵增原理指明了时间箭头的指向,这些定律成为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仿佛宇宙的运行机制已然尽在掌握。
19世纪末时,欧洲工业革命进入高潮,科学技术彰显出可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此等成功,使科学家们普遍怀有乐观主义情绪,认为科学很快就能完成对自然界的最终解释。
乌云笼罩:存在两个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奇特现象
1900年4月,开尔文勋爵在庆贺物理学成果之际,诚实地指出存在两个难题:“动力学理论宣称热和光均为运动的形式,然而当下该理论的优美与清晰被两朵乌云所遮蔽,"
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相关的第一片阴云浮现了,1887年,阿尔伯特·迈克尔逊与爱德华·莫雷设计了一个精妙的实验,意图是测定地球穿过“以太”时的速度变动,他们采用干涉仪来测量不同方向的光速差别,可是令人惊奇的是,不管光线朝着何种方向,光速丝毫无异,该结果径直对经典物理学的根基形成了挑战。
试验细节如下,迈克尔逊和莫雷的试验装置极其精巧,能把光分成两束,让它们沿相互垂直的方向传播,随后再重新会合产生干涉条纹,要是以太存在,当地球在以太中运动时,两束光的速度理应不一样,那么干涉条纹也应当挪动,可是试验结果是:并没有挪动!
第二朵乌云关乎“黑体辐射”,物体受热时会辐射热量,且会随温度改变颜色,然而经典理论无法解释为何辐射能量的分布与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依照经典理论,辐射强度会随频率增加不断增长,如此便会出现“紫外灾难”,即所有物体都会立刻辐射出无限能量,这显然与现实不符。
量子跃迁:普朗克做出了一个绝望的举动,进而有了革命性突破
面对黑体辐射的难题,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做了个“绝望之举”,他历经六年苦苦探索,提出一个革命性观点:能量并非连续流动,而是以离散的包,即“量子”的形式进行交换。
普朗克发现,若要解释实验数据,就得假设能量是一分一份发射与吸收的,这个最小能量单元和辐射频率成正比,其中的比例常数便是著名的普朗克常数h其值约为(6.62607015×10⁻³⁴J·s”)。
此思路相当激进,普朗克自身最初也有些不确定,他过后回忆道:“我想马上把量子理论归入经典理论,可是我花费数年,费了不少力气,”普朗克原本期望量子概念最终能被经典理论所吸纳,可实际情况是,他这般做引发了一件麻烦事儿。
科学领域的背景情况是,普朗克的工作是在诸多前辈的基础上展开的,诸如基尔霍夫、斯特藩、玻尔兹曼和维恩等人都对热辐射进行过研究。然而他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提出了能量量子的概念。
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开启了通往新领域的道路,可他自己在门口徘徊未入,而真正大步迈入这个新领域的是年轻的爱因斯坦。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促使物理学发生变革的两股力量
1905年,爱因斯坦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并予以进一步拓展,他提出光量子假说,用以解释光电效应: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只有达到一定频率的光才能够打出电子。
爱因斯坦发现,光子的能量E与光的频率ν成正比,其关系式为E=hν此发现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使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
这时爱因斯坦也在思索另一个问题,即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与经典力学之间的矛盾,麦克斯韦构建的电动力学说认为,光速在不同惯性系中是不变的,这与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存在冲突。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不再将绝对的时间与空间视为概念,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及物质的认知,相对论向我们表明: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光速是绝对的,质量与能量能够相互转换(Emc²)。
科学永不终结:从量子悖论到未来科技
量子力学发展后,出现了一系列反直觉的发现,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互补性原理,沃纳·海森堡发现了不确定性原理,你无法同时精确知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些概念与日常经验大不相同,连爱因斯坦都不太能接受,他曾说过一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然而实验一次又一次证实量子力学的预测是正确的。
量子力学不仅理论上颇为神奇,更是现代科技的根基,倘若没有量子力学,当下的电子技术,诸如晶体管、集成电路、激光以及光纤通信等便统统不会存在。
当下量子计算与量子加密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正蓬勃开展,2023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簇态制备,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予以刷新。
互动思考:挑战你的科学直觉
现在来做一个小测试:若让你设计实验验证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你会怎样做?答案在文末寻找)
还有一个问题:你认为科学会有终结之时吗?抑或永远都会有新的奥秘待探索?(欢迎于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科学发展史上曾多次出现“终结论”,1996年,《科学美国人》的记者约翰·霍根还出版了一本《科学的终结》的书籍声称伟大科学发现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
然而那些预言都未能精准预料科学发展的走向,自20世纪起,科学认识愈发深入,分化愈发细致,学科种类愈发繁多,专业化程度也愈发提高。
量子力学不仅能够解释原子和分子的行为,还可以让我们知晓恒星怎样发光、宇宙怎样演化,要是缺乏量子隧道效应,太阳便不会发光,那么地球上也就没有生命了。
当下科学家正探索量子生物学,探究量子效应在光合作用以及鸟类导航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也有人尝试将量子概念应用于经济学与社会科学领域。
科学不会停歇,它静候着下一回出现如同“两朵乌云”般的状况,静候着下一位普朗克或是爱因斯坦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所言:“我们当下正处于物理学的黄金时代,"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是常用来验证不确定性原理的实验,单个电子通过双缝时,好似同时通过两条缝,与自身产生干涉,此展现出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位置动量的不确定性。
(声明:本文内容9O%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文章旨在传播科学知识,请知悉。)
来源:深远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