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资治通鉴:郭子仪的情商有多高,这才是聪明人该有的表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09:15 1

摘要:品一品唐朝人和事,挑出一个最有情商的名人,恐怕没有人能超过郭子仪。

品一品唐朝人和事,挑出一个最有情商的名人,恐怕没有人能超过郭子仪。

在他的时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对他这样的背景,这样的身份是很不宽容的。

安史之乱后,皇帝最忌讳的就是武将执掌兵权,郭子义能让皇帝感动到非要和他做亲家,还要给他封王。并且不止一个皇帝,是连续几代皇帝对他都是一样的态度。

如果说他对皇帝应该有这样的态度,那么他对其他人的做事风格同样也很有水准。

能把和他过不去的同僚感动到为他卖命。

能把专门坑害他的太监感动到为他立庙纪念。

能让千古留名,最会嫉贤妒能的奸相引为知己,百般维护。

郭子仪简直神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他同时期的平乱功臣几乎都不得善终。

他的这种风格,恐怕不是几句高情商就能定论,背后有太多的筹谋和策划,这是一个只有智者才能发挥出的高水平应对策略。

今天我们品品郭子仪的故事。我认为的郭子仪至少拥有两条值得品鉴的智慧。

一、身逢乱世,从来不会得理不饶人,可以没有道德,但要学会利用道德。具有违背人性反向操作的思维才智。

二、一定不要让老板觉得你有风险,千万不要干让老板为难的事。别浪费老板对你的好感。最好一次也不要有。

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虽然比不上崔王卢李这几家绝顶豪门,但也是隋唐声名显赫的家族,和韦杜等二等家族并列。

李光弼是契丹族人。武周时期投降。

这俩人身份不一样,脾性也不一样。

早年间同在河东节度使安思顺帐下为牙门都将。

因为互相看不顺眼,互相不说话。

甚至带点敌视的味道。

公元756年,郭子仪升任河东节度使。

李光弼吓坏了,甚至一度考虑过逃跑,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去见郭子仪。脱掉衣服,颇有负荆请罪的意思。

郭子仪没有标高姿态反而和颜悦色的对他说,“哥们,今天国家遭难,连皇帝都不知道咋样,现在不是我们计较旧怨的时候,如果你信得过我,就忘了过去,哥俩联起手来建功立业。”

不久,郭子仪向朝廷举荐,提拔李光弼为节度副使。

这就是个将相和的故事,看起来情节很简单。但如果放大到历史背景呢。

李光弼是契丹人。安禄山最精锐的主力曳落河就是契丹占主流。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不信任非汉族将领,更何况是契丹人。

李光弼为什么惧怕而想逃跑,就是这个原因。

明摆着,怕郭子仪报复。

按平常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得理不饶人,有机会整治对手,凭什么不下手。

但郭子仪不能这样做,难道他对李光弼没成见吗?不见得。

但问题是,李光弼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更多的异族将领,像仆固怀恩李晟这些大将都是异族人。

当时安禄山刚刚造反,正是实力最强劲的时候,整治一个李光弼事小,惹恼其他将领实在划不来。

郭子仪担任的朔方节度使地处甘肃山西这一片,怪当年李林甫干的好事,手下将领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异族,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李光弼不能罚还得安抚。

而且不能简简单单的说句没事就把事了了。

简单处理不足以让人采信。

如果我们是李光弼会不会这么想,这家伙装的好人,是不是故意想让我去送死。

正常人都这么想。

郭子仪的想法是站在国家层面的道德高地,利用这个勉强压服李光弼.

因为只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才能让李光弼无法反驳,就算怀疑也不敢行逆举。

如果郭子仪说,没事,我早不放在心上了,你看李光弼敢不敢相信。

为什么说只是勉强牙服,也是这个原因。

还是因为说服人的理由不够充分。所以要加以辅助,举荐李光弼,有个节度副使的身份。这下李光弼再也没说的。

该领的人情得领,该替郭子仪卖命就得下死力。李光弼后来的成就不比郭子仪小。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我夸大其词。但我们看看李光弼最后的结局是咋样就明白了。

唐朝就一个郭子仪,其他人可不会惯着李光弼。

李光弼稍有不顺,一个意图谋反的罪名就栽赃下来,弄得李光弼拥兵自重,再也不敢一个人去长安朝拜。差点晚年不保。

也有人会说,不就是郭子仪大度么,哪有那么多算计。

但大家伙想想,简单的人能有郭子仪的成就么。

不信我们看下一个故事,就明白郭子仪到底是凭脑子做事,还是凭感觉做事。

郭子仪晚年,为了自保故意表现的纵情享乐,不务正业。这天卢杞前来拜访。

郭子仪知道后,赶紧安排美侍女眷们回避。

一直把卢杞招待舒服了送客后才说出答案。

只是因为郭子仪明白卢杞人丑心狠,不是良善之辈。怕自己的女眷因为卢杞丑而笑话人家。给家族招来祸端。

看看,这是没脑子的人能盘算出来的么。

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报复了所有取笑他丑的人,唯独放过了郭子仪一家老小。

郭子仪人老成精,这样一个深谋远虑的人行事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由心而发。

以上这些只是验证了郭子仪的待人处事的智慧。但郭子仪最擅长的生存智慧,也就是保命的功夫。

公元764年,郭子仪在前方打仗,大太监鱼朝恩把他家祖坟给刨了。

据说是因为郭家祖坟有龙脉。

实际上就是鱼朝恩仗着权力纯耍横。

郭子仪听说后悄悄的不吭气。后来皇帝都不好意思了,专门请郭子仪吃饭解释一下,顺便给郭子仪出出气,略微惩罚一下鱼朝恩。

但郭子仪反而说,我打仗的时候没有禁止手底下挖人祖坟,今天我家祖坟被人挖了就是我的报应,和鱼朝恩没关系,没什么好追究的。

如果只看到郭子仪软弱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刚才说了,永远不干让老板为难的事,永远不要让老板觉得你危险。

鱼朝恩是什么人,是皇帝的人。并且是皇帝的恩人。

当年唐肃宗和老爹分道扬镳北上灵武,手底下没多少人扶持。

老爹的人马他也不敢用,是鱼朝恩去甘肃收编了些西北散落兵卒组建了后来的神策军。

这是皇帝的贴身卫队,鱼朝恩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代表皇帝的意志。

谁敢说,刨郭子仪祖坟不是皇帝下的命令,这话郭子仪不能提。

因为郭子仪身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掌握军队实际指挥权,皇帝需要敲打一下郭子仪。

郭子仪不追究就是不让皇帝为难。不揽权,仗打完了立马上交兵权,皇帝有需要,不管年纪多大,照样扛枪上马。

放低姿态就是不让皇帝感觉到危险,身处那个时代,这是武将最优化解之道,别无他选。

解题的关键是皇帝而不是鱼朝恩,所以后来鱼朝恩宴请郭子仪,身边的人包括当朝宰相都来劝说,鱼朝恩有危险,力劝郭子仪不可轻易上当。

但郭子仪毫不在乎,他本来就看透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皇帝不觉得他有危险,反而欠他人情。

皇帝不会让郭子仪出事,所以郭子仪就敢单枪匹马去赴宴,以致鱼朝恩反而很惊讶,因为他也不敢相信郭子仪会来赴宴。

后来鱼朝恩感动到差点哭死,一直要给郭子仪建生祠。

不是因为郭子仪简单的忠厚表象,而是郭子仪是最懂鱼朝恩的人,能体谅到鱼朝恩所有举动背后的本质。

其他人之所以不能善终就是没有这个觉悟。

平定安史之乱三大功臣,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李光弼怎么做的,拥兵自重,逼得唐代宗要拿李光弼老母当人质,虽说名义上好吃好喝给养老。

但越是这样,李光弼越是不敢回长安觐见皇帝。

当年吐蕃兵进长安,李光弼逗留不进,皇帝的事不上心,什么事上心。

太监们是皇帝的家奴,自然对李光弼没好脸色。不能怪皇帝猜忌,皇权时代,嚣张跋扈的将领轮到哪个皇帝都会看不顺眼。

尤其是仆固怀恩,忠义吗?绝对忠义,全家大小四十七口人全部为国牺牲,最后仆固怀恩竟然做了造反派。带领吐蕃大军反攻长安。

什么道理,难道能把责任全推给皇帝,或者太监头上。

回想郭子仪怎么做的,八十岁高龄,该上战场时毫不犹豫。

779年,郭子仪退休,唐代宗赐了所大宅子,郭子仪每天打开大门,让街上做买卖的,路过的都能看见郭子仪吃啥,喝啥,在干啥。

有时候郭子仪会蹲在门口和商人讨价还价,和小孩争夺糖人闹得不可开交。

这样的人皇帝怎么会不放心。

虽然也有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但没办法,人在屋檐下谁能不低头。

唐朝郭家的房檐是皇帝给的。伺候的人是谁就得花心思对付谁。

仆固怀恩,李光弼们就是没有这个觉悟。

如果他们有这份保命手段弄不成身败名裂。

智者处逆境,把人性的阴暗面算计的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郭子仪·一生富贵,保全家族。

处官场不受侵害,交同僚而得到敬重。

德高望重而不被妒忌

权倾天下而皇帝不疑,

这就是郭子仪的智慧。

来源:大小也是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