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的救命稻草:搞个内阁咋就亡了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2 15:45 1

摘要:朝廷花了五年功夫筹备的 "责任内阁" 终于挂牌,可老百姓看完名单,不但没叫好,反而骂声一片。更邪门的是,这新内阁刚成立半年,武昌那边就枪声四起,大清说没就没了。

1911 年的北京城,出了件怪事。

朝廷花了五年功夫筹备的 "责任内阁" 终于挂牌,可老百姓看完名单,不但没叫好,反而骂声一片。更邪门的是,这新内阁刚成立半年,武昌那边就枪声四起,大清说没就没了。

你说怪不怪?人家英国靠君主立宪活得好好的,到了清朝,咋就成了催命符?今天咱们就扒扒这事儿,看看那届被骂惨的 "皇族内阁",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要讲内阁,得先说说军机处。

这机构是雍正那会儿设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 "贴身秘书团"。别看它不是啥正式机构,权力可大了去了。军机大臣天天围着皇帝转,直接处理国家大事,效率高得吓人。

清代的内阁是学明朝的,可权力比明朝小多了。自打进了军机处,原来的内阁就更没啥存在感了。有意思的是,军机大臣大多是从内阁大学士或各部尚书里挑的,等于一人兼着俩差。

《甄嬛传》里雍正总跟大臣在小房间议事,那场景就是军机处的日常。

庚子事变前,连康有为这些天天喊改革的人,都觉得军机处挺好,是维持朝廷稳定的关键,从没说过要废了它。

1900 年庚子之乱时,维新派的汪康年曾建议改君臣关系,搞责任内阁。可等慈禧和光绪回了京,政局一稳,这事儿就没人提了。朝廷搞新政,改了不少机构,唯独军机处和旧内阁这俩核心,动都没敢动。

1902 年,皇族载振去英国考察,回来写日记,一个劲夸英国的责任内阁。说这机构既能帮君主分担,又能担起责任,是个好东西。

差不多时候,康有为在海外也琢磨开了。跟戊戌变法时不一样,他开始认真研究 "君与相" 该咋相处,觉得英国那套内阁制,或许真能救清朝。

但这时候的讨论,还只是小圈子里的热闹,影响不到朝廷决策。

真正让朝廷动心的,是 1905 年的日俄战争。小日本打赢了俄国,全国都炸了锅 —— 人家不就是搞了君主立宪吗?看来这制度真管用!

同年,朝廷派了五大臣出洋,重点考察日本、英国这些立宪国家。回来后,戴鸿慈在奏折里写得明明白白:得学日本,把军机处归到内阁里,设个总理大臣当首领,底下再配俩副大臣,各部尚书都进内阁。

日常政务由内阁商量着来,再请示皇帝。听着跟明朝内阁差不多?但戴鸿慈有个关键建议:皇帝批了的事,必须有总理大臣、副大臣和相关尚书签字才算数

这就有意思了,等于给君权套了个箍,是真要搞责任内阁了。

戴鸿慈的奏折递上去,慈禧犯了难。

责任内阁的核心,就是重新划分君臣权力,让大臣多担点责,也多分点权。这可是动了朝廷的根基啊。

有人就问了:搞责任内阁,是能防止君主专制,可要是出个像明朝严嵩那样的权臣咋办?那不就换个人当 "皇帝" 了吗?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当时领班军机大臣是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又以直隶总督兼新军首领的身份握着大权。真要组阁,总理大臣不是奕劻就是袁世凯。这俩人关系还特别好,真联手了,皇帝还有啥权力?

慈禧心里跟明镜似的,哪敢轻易放权。

1908 年 7 月,朝廷又讨论起责任内阁,可刚过一个月,慈禧和光绪就都没了。新登基的溥仪才三岁,由他爹载沣当摄政王说了算。朝廷里权力重新洗牌,内阁的事又搁了下来。

1909 年起,全国上下都喊着要开国会、立宪法、组内阁。立宪派更是连着搞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场面一次比一次大。

朝廷没办法,弄了个资政院,算是国会的雏形。资政院说:军机处其实就是有完全行政责任的 "内阁",别再闹了。

可谁都知道,在皇权独大的年代,军机处哪有啥独立办事的权力?这话也就骗骗自己。

第三次请愿时,连资政院都被说动了,开始帮着呼吁开国会,还弹劾起军机处来,火力特别猛。

载沣看着军机处成了众矢之的,再也护不住了。1910 年 4 月,朝廷宣布明年就组责任内阁。

1911 年 4 月,大清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算成立,军机处彻底成了历史。

可名单一公布,大伙都傻眼了。13 个内阁成员里,皇族就占了 7 个,被人骂成 "皇族内阁"。

这哪是搞立宪,分明是皇族想攥紧权力!

立宪派彻底寒了心。本来还盼着靠内阁挽救清朝,这下可好,连最后一点希望都没了。

老百姓也不傻,朝廷这点小把戏,谁看不明白?骂声比以前更凶了。

仅仅五个月后,武昌城里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大清的江山,说塌就塌了。那届闹得沸沸扬扬的责任内阁,也跟着成了历史的泡沫。

回头看看,清朝搞君主立宪,本来是想自救。可骨子里还是舍不得放权,最后弄出个 "皇族内阁",把人心全给丢了。

你说要是当初真心搞改革,不分满汉,不恋权力,清朝会不会是另一番结局?

参考文献:《晚清政治史》,郭卫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出版

来源:青史余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