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年,我有个朋友想换工作,通过中间人介绍,跟一位行业内的大佬约了顿饭。
前两年,我有个朋友想换工作,通过中间人介绍,跟一位行业内的大佬约了顿饭。
这哥们能力很强,准备得也充分,针对对方公司的业务提出不少自己的想法。按常理说,该聊的都聊了,该表现的也表现了,可之后中间人反馈说,大佬觉得他“目的性太强”,最后不了了之。
他很郁闷:我展示能力,不就是为了让对方认可我么?咋就目的性太强了?
后来中间人点了他一句:大佬说,你这人滴水不漏,反倒让人不放心。
我这位朋友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为了展现完美形象,对话时一直在“防守”,回答每个问题都像新闻发言人,严谨是够严谨,但也让人感觉不到真实情绪。
你连缺点都不敢暴露,谁敢跟你深交?
不少人都有类似误区,以为只有展示完美无缺的形象,才能赢得大佬的青睐。
但事实恰恰相反。
所谓“缺点”,只要运用得当,不但不会减分,反而比优点更抓人、更动人、更戳心。
正如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完美’是丑陋的。在人类制造的失误中,我希望看到缺憾、失败、混乱、扭曲。”
完美带来距离,缺憾产生连接。
你把自己包装得越完美,别人越觉得你不真实、不可控、不敢信。
反倒是那些无伤大雅的“缺点”,能让你瞬间拥有“人味儿”,从众多竞争者中跳出来,被看见、被记住、被信任。
大佬也是人,是人就有心理弱点。
适当暴露缺点,其实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套近乎”。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做过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听一段采访录音,内容是选手参加知识问答的表现。
其中一位选手表现完美,正确回答了92%的问题;另一位选手只回答了30%的问题。
但实验中,还插播了一个小细节:完美选手“不小心”把咖啡洒了自己一身,而普通选手则没出这个糗。
结果你猜怎么着?
受试者们反而更喜欢那个“洒了咖啡的完美选手”。
这就是著名的“出丑效应”:能力出众的人,反而能通过一些小失误、小缺憾,赢得更多好感。
为什么?
因为完美产生距离,瑕疵让人亲近。
你越完美,别人越容易把你当“偶像”远观;你出点小洋相,别人反而觉得你接地气、好接近,更愿意跟你互动。
那具体该暴露哪些“缺点”呢?
不是让你真把自己搞得很蠢很无能,而是选择那些“反向加分”的瑕疵。
第一,暴露一些“非核心缺点”。
比如你是做技术的,技术能力是你的核心,不能暴露这方面菜;但你可以暴露自己“不善言辞”。
雷军当年一句“are you ok”的塑料英语,被做成鬼畜视频,反而让他亲和力拉满。
第二,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癖好”。
比如你熬夜赶工后,自嘲一句“离开咖啡就不能活”;或者承认自己“重度整理强迫症”,见不得电脑桌面图标乱。
这种小癖好不会影响专业形象,反而让人记住你的个性。
第三,暴露一些“过往的失败经历”。
比如你分享自己刚入行时犯的低级错误,如何搞砸了一个项目,又如何爬出坑。
这种故事既有教育意义,又显得你真实、不装,还突出现在的靠谱。
第四,暴露一些“选择性短板”。
比如大佬问你某个跨界问题,你可以直接说“这个领域我不太熟,不敢乱讲,但就我的理解来看……”。
敢于承认不知道,比硬装懂哥更值得信任。
最后要提醒:暴露缺点的前提,是你确实有真本事。
没能力的卖蠢,那是真蠢;有能力的自黑,才是幽默。
所以核心不是一味示弱,而是用瑕疵点缀优势,用真实换取信任。
下次见到大佬,别绷太紧。
敢于坦承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缺陷,或许就能瞬间打破坚冰,让他拍拍你的肩膀:
“没事,我以前也这样。”
来源:智者文案